林国盛 林国盛:藏在胶片里的人情味

林国盛 林国盛:藏在胶片里的人情味


文章图片
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尽管已经忘了要等什么,但有个等待感觉也不错。
1
2015年11月,善美影室的老板林国盛收到一封律师信。信是影室业主寄来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因贵物业正位于香港优质地段之内并具有发展潜力,所以被项目发展公司建议全面收购。
寸土寸金的香港,不挣钱的买卖确实碍事。
但假若能将时间推回到60年前,任谁也不会相信,影楼会没有生意做。
40年代的香港,战乱非常,人心惶惶。但照片却在有意无意间维持着这个城市的底层秩序。
特别在战后时期,香港百废待兴,粮食、房屋供给短缺。由于当时没有完善的身份证明系统,因此一张全家福照片接替了身份证的作用。想要领米,教会则依据全家福照片上的人数配给白米、食油及其他物资。1953年,香港发生石硖尾大火,政府应求建立公共房屋,一户人家除了需要提供出生证明,全家福照片也被视为证明文件之一。
林国盛出生的年代也恰逢香港婴儿潮的兴起。难民不断涌入、回流使得人口数量激增。那时,家中有新生儿降临、入学接受教育,以至于投身社会,到成家立室,延续下一代,甚至生命结束都需要影像加以印证。
香港人离不开相片,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在香港营生的影楼可以遍布九龙、新界,总共开设四百家有余。
尖尖照相1937年由刘庆镛在弥敦道369号开业,后迁址到北海街并有儿子刘唯康接手。命名为尖尖,是期望着生意由小做大。
1955年,6岁的林国盛在家人的带领下到尖尖照相拍下了自己即将入学的第一张证件照。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照相机,木头材质,摄影的师傅一边逗趣他,一边钻到幕布里,不能乱动和眨眼,镜头前,林国盛有些害羞,尽管身子坐的笔直,但眼帘低垂,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快门一闪,相片照完了。
当然,胶片摄影不是拍摄技术好就可以过关,其实数码摄影的“修片”步骤,在胶片摄影中也必不可少。而且,胶片摄影,更需要手艺人的细心与耐心。
将毛笔沾湿,点上颜料,在冲印好的照片上“作画”,这就是胶片摄影的“修图”步骤了。去掉痘痘、暗疮,将眉毛再画浓一些,这些现在用美图软件一键修图的步骤,手艺人可能需要花上几十分钟。
把灯再调亮些,拿起放大镜,将顾客脸上的皱纹和眼袋也一并抹去。“很幼细,要拿一个放大镜放在下面,照出点光上来。你好像是把月球上的岩洞填满颜色,让它从锐利变平滑。”
进入60年代,影楼生意旺到巅峰。用林国盛的话说,那时的胶片好“威”,一台哈苏相机的价钱够当时的有钱人买一台好车,每天拍照的客人真是络绎不绝,街上冲洗胶片的店铺更是一度多过米店。摄影师傅们通宵工作成为常态,即便新年也不能休息。
一家照相馆,摄影、洗照片、修饰底片的师傅大大小小加起来至少要有10人。影楼之间竞争激烈,每家店铺都在大厦底层外放一个玻璃橱窗,存放得意之作以招揽生意。
林国盛中学毕业,自知升学无望后,母亲劝他学门手艺,因为小时候曾经跟哥哥学过冲印照片,喜欢极了,他便想着能做个摄影师也不错,况且行业景气,以后不愁养不活自己。林国盛跑到尖尖毛遂自荐,由此正式开启了自己在照相馆的学徒生涯。那是1971年,傻瓜相机还未面世,乔布斯还在念中学,智能电话更是天方夜谭。
但胶片摄影的学习远比他想象的更复杂。几乎每一个步骤都有专业的师傅进行指导,好比郭靖跟着江南七怪学武功,今天用这招,明天反其道,后天又另辟蹊径。就拿测光来说,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考究非常。不同天气要选择不同胶片,“开大光灯照着人像,非常热,我们像照烧鸡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