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
提到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很多人都会想到他著名的意象派作品《巴黎地下》。这首只有两行14个字的小诗,是一首单意象诗,描绘了庞德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看到的情景:在人群中摇曳的美丽脸庞,犹如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整首诗虽然看似简单短小,但正是诗人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推敲推敲,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反复提炼自己印象中的意象,才使得原本三十行的草稿最终浓缩为两行。
与《巴黎地铁》的简洁相比,埃兹拉·庞德的史诗《章》是另一部杰作。《诗章》全篇从1917年到1959年分批出版,包括109章和几个未完成的草稿,1969年出版了一些未完成草稿的片段。这些诗晦涩难懂,包罗万象,涉及世界文学、艺术、建筑、神话、经济、社会学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首涵盖人类文明的长诗。有趣的是,《诗章》中有大量涉及东方文化的篇幅,仅讨论孔子的哲学和伦理以及孔子所追求的和平繁荣的社会秩序就占据了十几块篇幅。
事实上,庞德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文学带入西方世界。他多次强调西方社会应该学习东方的智慧和古代文明的财富,他还称赞了中国古代诗歌。早在1915年,庞德就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莎的手稿翻译了中国古诗《国泰集》的英文版。他还翻译了《大学》、《中庸》、《论语》等著名的国学著作。毫无疑问,中国儒家哲学和古典文学为庞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著名诗学理论家叶发现,庞德的第49首诗源于一组潇湘八景的题画诗。据说庞德曾经在意大利得到一本画册,里面有八幅日本人佐佐木·龙轩画的潇湘图,每幅画都刻有中国诗和日本诗。这些画继承了日本室町单纯山水画的传统,取材于南宋空烟雨,极有可能是受困于日本的禅宗画家木樨和遇见对潇湘八景的模仿。这就是为什么埃兹拉·庞德第49首诗的境界和语法呼应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义。
由此看来,不难看出,庞德早在撰写《诗章》之前,就有意无意地将中国山水画和古诗词的神韵融入到了自己的审美表达之中。在日前出版的《庞德与潇湘八景》一书中,叶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在于诗歌中明显省略了“连接媒介”,如省略了动词、介词和介词,需要进行格变和时态变化,使所有意象独立存在于同一平面,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意象并置”、“逻辑跳跃”和“语法截止”等特征与庞德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风格相吻合。
文章图片
庞德与潇湘八景
叶
联合巴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04
潇湘八景与庞德美学的演变
文|叶
当我们读到庞德的第49首诗时,眼睛一亮,感觉诗歌的境界和语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思相呼应。事实上,这首诗可以说是埃兹拉·庞德史诗中最美最有趣的一首诗。但是,如果我们熟悉这首诗的出处,它是一组潇湘八景的题画诗,以及这些题画诗所传承的丰富传统,这首诗就会放射出一种恐怕庞德自己都没有预料到或者完全把握的多重意图。
像庞德的许多其他诗歌一样,这首诗是根据一些翻译材料改编的。庞德在意大利得到一本画册,里面有八幅日本人佐佐木·龙轩画的潇湘图,每幅画都刻有中国诗和日本诗。庞德找到了曾宝孙,一个来自中国的意大利女人,让她把八首中国诗歌翻译成英文草稿。他根据她的草稿写了诗的前四分之三,然后将它们融合到他庞大的文本所呈现的文化和美学竞争中。在庞德《国泰航空》出版前看到了曾氏女儿的照片和草稿,是庞德的研究权威休·肯纳寄给我的。英文草稿非常粗糙,所以这里有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