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影像检查,避免“谈射线色变”

随着临床诊疗手段的完善
医学影像检查
已成为必备的辅助诊疗手段
随之而来患者及家属
对影像检查产生的辐射担忧
也日趋加重
因而提高对医学影像检查辐射的认识
避免“谈射线色变”
值得大家熟知
01
辐射无处不在
辐射(Radiation)指由发射源(电磁波等)发出的电磁能量中一部分脱离场源向远处传播 , 而后不再返回场源的现象 , 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 。辐射虽看不见摸不着 , 但可用“辐射剂量”来进行量化 。“辐射剂量”是指辐射对人体照射的射线的“量”, 常用的单位是毫西弗(mSv) 。那我们在什么环境下会遭受到辐射呢?其实辐射是无处不在的 , 许多物质都有天然放射性 。依据辐射能量的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
正确认识影像检查,避免“谈射线色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磁炉、微波炉、手机、食物等产生的辐射就是非电离辐射[1] , 它的能量较低 , 没有电离物质的能力 , 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 , 因此把在正常环境中所受到的辐射剂量称为本底辐射剂量 , 全球平均本底辐射剂量约为每人每年2.4mSv 。
【正确认识影像检查,避免“谈射线色变”】正确认识影像检查,避免“谈射线色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家可能对这一数值还不具备形象的认识 , 比如说坐飞机20小时接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0.1mSv , 每天吸20支烟每年的辐射剂量约为0.5-2mSv , 本底辐射剂量范围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而电离辐射具有足够的能量可将原子或分子电离化 , 可对细胞甚至是DNA造成损害[2] , 因此 , 对人体真正有危害的是电离辐射 。影像检查所用到的X射线就是电离辐射的一种 , 当接触大量或过度的X射线照射时 , 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伤 , 导致皮肤溃烂、晶状体损伤、致癌、基因突变等等 。那在影像检查上所用到的X射线的辐射剂量会对人体造成难以预计的伤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
02
有辐射的影像检查
2.1普通X线检查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拍片” , 这是一种利用X射线对人体组织进行的平面成像 , 平面成像通俗的说就是将人体某部分组织压扁到一张胶片上进行观察 。大众所熟知的“胸片”就是普通X线检查的一种 , 除此之外还有腹部正位片、腰椎正侧位片、膝关节正位片等 , 可用于肺炎、肺结核、肠穿孔、骨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 。
正确认识影像检查,避免“谈射线色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虽然X线检查产生的是平面图像 , 会导致人体组织在图像上出现重叠、遮挡 , 对一些小病变或病变细节显示不佳 , 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 但其方便、快捷、费用低廉且辐射剂量低 , 因此在影像检查中不可或缺 。据研究表明 , 不同检查部位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是不同的 , 一次胸片的辐射剂量约为0.01-0.04mSv[3] , 一次手部X线平片的辐射量相当于人在数十天里受到的本底辐射剂量[4], 因而单次或几次X线检查其辐射剂量并不高, 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 并不会造成相关疾病或诱发癌症 。
2.2 CT检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是利用CT扫描仪发出X射线 , 穿透人体后到达处理器形成灰色的断面图像 , 通俗的讲就是将人体像切土豆片一样连续的切成多个薄片进行仔细观察 。由于CT检查能提供无重叠的断层图像 , 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 已成为影像检查中使用范围最广、准确率最高的一种检查手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