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瘦 把食物当魔鬼瘦到28公斤 进食障碍到底是什么病( 三 )


陈珏解释说,饮食失调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尤其是厌食症患者,他们大多与抑郁症共病。2014年,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学术期刊《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自杀是进食障碍患者,尤其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进食障碍患者中,11.8%有自杀未遂,43.3%有自杀意图。美国自杀预防资源中心2020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有厌食史的人群自杀发生率为24.9%。
虽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陈珏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进食障碍患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往往来自生活条件较好、层次较高的中产阶级家庭。父母从小就对他们寄予厚望,他们严格过度保护。很多患者的母亲对自己的身体要求很高。患者通常敏感、自卑,过度追求完美,即使已经很优秀。
但是这些病人不这么认为。“我像个废物。”这就是杨洋住院时的样子。当时她的体重只有30公斤,夜间心率只有30多,随时有心脏骤停的危险。爸爸差点求她住院。
幸运的是,杨洋出院后逐渐康复。一些厌食症患者在治疗后会转为暴食症,甚至暴饮暴食,张沁文就是这种情况。出院后体重增加了10公斤,拿到了海外心仪大学的录取书。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过度节食,张沁文遭受了报复性的补偿,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从她的身体里被放了出来。她开始控制不住地暴饮暴食,出国后情况变得更糟。
起初,只有六个冰淇淋和一打午餐。后来,她甚至没去上课。她呆在房间里,什么也没做,一直吃。有12小袋超大包装的薯片,她一次可以吃好几袋。不一会儿,二三十个包裹空堆积在卧室的地板上。有十几个面包吃,肚子跟孕妇一样大,有好几次呼吸困难。后来,张沁文意识到她当时的情况是“再喂养综合征”,容易休克,很危险。当我妈妈发现后,她得到了一个紧急签证陪她。
半夜,她买的零食都吃光了。她去冰箱下面拿冷冻披萨。我妈妈像石头一样用力地抓起比萨饼,告诉她不能吃。她哭着从妈妈手里抢过来,妈妈哭着跪下来求她不要吃。然而,当她体内失控的食欲显露出来时,无论手边的食物是什么,都必须在那一秒立即塞进她的嘴里。她还吃了半熟的鸡肉。“我真的等不及它升温了。那时候,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张沁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情况太严重了,张沁文只能回国,父母怕她半夜偷偷叫外卖,就装上声控锁,一开门就报警,冰箱有铃声。在父母的陪伴下,张沁文再次开始治疗。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三科主任李接触的患者中,厌食症像一样变成了贪食症。这就像厌食症恢复中的一条弯路,但并不能消除暴饮暴食的行为。经过不断的治疗和指导,身体可以逐渐恢复健康。在李眼里,治疗中最困难的情况是,限制性厌食变成了暴饮暴食性厌食,不仅增加了有害行为,还使营养不良问题得不到解决。
最年轻的患者只有7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全球健康与社会医学系教授安妮·贝克尔在斐济做了一项文化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西方“以瘦为美”的观念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态度和行为。
在陈珏的印象中,30年前读医学院时,饮食失调还是一种罕见的疾病。2002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当时全年仅住院1例进食障碍,门诊仅治疗8例进食障碍。2005年后,进食障碍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从两位数增加到三位数,2012年后明显增加。2016年,进食障碍患者人数超过1100人,2019年超过2700人。
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的张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治疗过进食障碍患者,但当时一年内遇到的病例数只有个位数。进入21世纪后,数据开始飙升。李在一篇论文中提到,2001年至2005年,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共收治进食障碍住院患者104例,是1993年至2004年的3倍。2011年,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设立了以治疗进食障碍为主的特殊病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