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家庭、健康……你“焦虑”了吗?

本文转自:中工网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 , 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 , 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 。即身体健康 , 心理健康 , 社交健康 。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1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结合 。在这一新概念中 , 以生理健康为物质基础并发展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 , 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
“三良”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 , 意志坚强 , 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 心境达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沉浮自如 , 观察问题客观 , 有自控能力 , 能应付复杂环境 , 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 , 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 , 珍惜友情 , 不吹毛求疵 , 不过分计较 , 能助人为乐 , 与人为善 。
心理健康十要素
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 , 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
人的性别按照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区分:自然性别: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 。社会性别: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 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 , 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女性由从属地位变为主权者 , 丈夫对她言听计从 , 往往使一些女性产生自我优越感 。如果她们自不量力 , 对丈夫责备求全 , 势必影响夫妻感情 。
女性心理特征与男性的差异
知觉方面:女性高于男性,故阅读、领会快 。
逻辑性:如推论或归纳,女性不如男性 。
记忆:女性具有良好的直觉与记忆 。
思维:女性形象思维强于男性,适于从事音乐、戏剧、美术、舞蹈、唱歌等艺术工作 。
情感方面:女性比男性富于感情,有较强的行为和表情体现,这是因为女性的神经系统具有较大的兴奋性,对任何刺激反应都比较敏感,无论是愉快的,或是厌烦的,都会通过表情和姿态表达出来,如脸红、哭、笑发怒、喊叫等等 。容易两级化,即偏激和盲从 。
暗示性方面:易受环境情景的影响,女性最容易按受暗示,各种形式的催眠术对她们容易成功,因此女性常被迷信活动所迷惑 。
母性本能:多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怜悯心和爱心 。她们往往在慈善事业的和人道主义活动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
虚荣心和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别人说她的短处,对伤害过自已的人往往耿耿于怀,持续时间较长旦做了伤害别人的事,心后悔,但不愿意公开道歉 。
地位的变迁:女性由从属地位变为主权者,丈夫对她言听计从,往往使一些女性产生自我优越感 。如果她们自不量力,对丈夫责备求全,势必影响夫妻感情 。女性的弱点:脆弱、胆小,藏不住话,做事不敢冒险,好背后议论人 。
女性的焦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