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书 李银河:二十岁那年读到的四本书 为我带来了王小波

李银河 群学书院

1969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下乡的热潮。当时李银河17岁,分配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三年。根据她的回忆,那些日常琐碎而无意义的劳动就像上帝惩罚西西弗斯一样。然而,物质生活的艰难排在第二位,精神上的痛苦是致命的。
下面这篇文章写的是她从兵团回到北京在家待业期间的一次阅读经历,推荐了当时对她影响至深的四部经典文学作品。文学对人的影响,有时正如作家余华所说:
如果说文学中有某种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我们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文学是如此美妙,一个段落、一个意象、一个比喻、一段对话等等。,会激活读者过去被记忆所阻挡的东西,然后把它永久地保存在记忆中的文档和图片中。
李银河:20岁的读书之旅
文字|李银河
来源 | 《活过,爱过,写过》

从内蒙古兵团回来后,北京户口申请不到,在家待业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我阅读了我能找到的所有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


李银河在内蒙古兵团宿舍前
现在回想起来,能准确表达我读书时的饥渴感和狂赶的成语只有一个,那就是“饮鸩止渴”。这个词的用法有两个意思。第一,当时所有著名的世界文学都被贴上了毒草的标签,这是所谓“封修”毒害人的毒药;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连毒药都要喝。因为在那个年龄,我在文化和物质现实的沙漠里度过了三年,我饿得连喝什么都不在乎。
后来我看到托尔斯泰对儿子看书的一个指导思想,他不主张孩子在太年幼的时候看好书,因为年幼使他缺乏理解力,而阅读世界名着的第一印象是不可复得的。换言之,如果在缺乏理解力的年龄第一次阅读了某书,就可能把这个宝贵的第一印象糟蹋了,等成熟之后再读,理解倒是理解了,初次读到好书时的快感却不可失而复得。
我比较了一下托尔斯泰的思想,这些举世闻名的思想我都是在恰到好处的年纪读的:二十岁,有一点点悟性,还不至于老得感觉不到激情。我暗自庆幸这样的安排: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这个年纪就要上大学了,只有自己的兴趣才有时间看书;如果我没有从兵团回家,而是继续在那里工作,我就不会有这么长的时间学习。
读书的结果确实是终身受益无穷的:在世界的文学宝库中的这次漫游使我获得了基本的审美鉴赏力,获得了脱离周围愚昧环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当时的感觉是,从现在开始我好像得到了一张特别的票,有了这张票,我就能打开一扇神秘的门。门打开后,我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珍宝,其中最珍贵的珍宝就是幸福的生活:它给我带来了一个小波浪,他是我的文学知音,也是我从文学名气上看到的浪漫爱情的现实版;它为我定义了这一生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道路,让我把追求幸福作为这一生唯一的目标,而这种幸福只来自于美和爱,而不是来自于其他任何东西。


李银河与王小波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雨果的《93》。它描绘了一幅法国大革命中“天堂里的战争”的画面。前者是残酷的阶级斗争,后者是人类心灵中的善恶之争。正在被追捕的贵族保守党的一名重要成员,碰巧遇到了教堂的火灾,不知名的妇女和儿童正在等待帮助。如果他不救人,他可以逃脱追捕,如果他救人,他将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在这生死关头,他毅然选择救人,从容赴死。
在我从小所受的教育当中,只有地上的斗争,只有阶级的爱恨,而这本书却突然为我的心开启了另一扇窗户,使我得以窥见另一个天地,另一套价值。这书对我心灵的震撼真是无与伦比,记得我读这本书时泪流满面,这个场景被刻入心灵深处,终生难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