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 刘炳:80岁仍创作的工艺美术大师( 二 )


1955年,石湾成立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16岁的刘炳成成为第一批员工。后来几经变迁,合作社变成了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他逐渐成长为石湾陶瓷的领军人物。

刘炳 刘炳:80岁仍创作的工艺美术大师


文章图片

坚持一种兴趣并不容易。刘冰回忆,进入合作社后不久,就负责胚胎修复和模具制作。到1959年,他开始从事陶艺创作。“文革”结束后,刘冰回到车间从事一度中断的陶艺、雕塑创作,创作热情失控。
“当时公司没有奖金,我们也没有想太多。我们整天想的是一心一意去创造。”在梅涛工厂的池塘边,每个客人都被罗汉的生动形象所折服,这是刘冰和他的兄弟刘泽棉在1991年创作的《十八罗汉》的放大版。
那是刘冰创作的巅峰时期。十八罗汉数量多,动作复杂。为了把工作做好,他忘了吃饭睡觉。除了白天工作,他还会回到车间继续晚上和周末的工作。“不要做,或者马上做。”刘回忆起创作带来的快乐。直到现在,他不会打麻将,也不会打扑克,“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只关心创作”。
创新?革新
“要研究分析,想办法做好”
“创造不可能一帆风顺。”采访中,刘冰多次告诉采访人员。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陶艺和雕塑的创作者,他不能跟随别人,而必须做研究和分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这种热爱学习、钻研的态度贯穿了刘冰的创作生涯。
文革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石湾娃娃的创作没有明确的概念,手法也比较简单。“当时梅涛工厂组织专家讨论,提出石湾风格严重同质化,不多元化。这些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刘冰说。

刘炳 刘炳:80岁仍创作的工艺美术大师


文章图片

从此,刘冰努力寻找自己的创作风格。1978年,他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和吸收叔叔刘作超的艺术技巧,创新性地用珐琅釉制作石湾娃娃。他的作品《李佛洛汉》深受好评,成为他的成名之作,1982年获国家艺术设计一等奖,1983年获全国陈设陶瓷同行业质量鉴定一等奖。
在逐渐探索的过程中,刘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最擅长的就是人物塑造。在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背后,有时他工作室里一面1米多高的镜子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准确还原人物的肌肉、骨骼、肌肉等线条比例,刘冰在关键时刻对着镜子模仿各种作品中使用的动作,如单脚跳跃、垂直骑马等。
华佗五禽戏创作期间,刘冰甚至去医院、诊所请教老中医。“老虎、鹿、熊、猴子和鸟,我都仔细观察和模仿过这些动物。”为了寻找灵感,最大限度地捕捉和还原人物,他经常逛书店,买专辑。即使去敦煌等地旅游,也不忘在当地购买敦煌石窟画册,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参考。
到现在,刘冰每天还在想着创作新的作品。“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一个遗憾”,多年前就想创作《蔡伦纸》的刘冰说,但“想了十几年,画了很多图,还没想好怎么表现,希望以后有机会能拍出来”。
遗产
“石湾娃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石湾娃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活到老,学到老。”刘冰多次向采访人员强调。不仅是他,石湾娃娃也是刘冰祖孙血脉中的重要印记。
在石湾乃至全国,“刘胜记”享有良好的声誉。它不仅是晚清的一个店名,也代表了石湾娃娃技艺传承数百年的刘氏家族。早在清同治年间,顺德人刘来就迁居石湾,他的儿子刘创办了“刘生记”家族式店铺。后来,“刘圣基”的几代传人开创了陶塑创作的先河,成为全国少有的世代数量最多的陶家之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