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点是广府饮食文化瑰宝( 二 )
其言
粤菜粤点文化传承岭南文化精髓
广州日报:您如何看待广州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
董珩:我认为广州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 , 承载四海之味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粤菜粤点文化传承岭南文化的精髓:包容与开放 。广州人对吃最是讲究 , 此地物产丰富 , 四季各有特色原材料 , 包括蔬果鱼肉等 , 广州人只取最优食材烹煮 。
拿广府地区最有名的虾饺来说 , 经典虾饺馅料中一定要用冬笋 , 其实一年四季都有笋 ,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冬笋呢?因为冬笋是一年中最靓的笋 , 过去没有冰箱 , 广州人就用盐水来腌制保存冬笋 , 这体现了当地人的匠心精神及智慧 。如今 , 广州有上千款点心 , 这是历代厨师不断通过学习、交流、研发、改良得来的 , 这其中蕴藏着我们对广州这座城深厚的热爱 , 是它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成长的沃土 , 广府饮食文化正是这样创新、进取的文化 。
广州日报:您曾多次参加世界级比赛并获奖 , 您认为粤点在国际舞台上取胜的秘诀是什么?
董珩:早在20世纪80年代 , 粤点已闻名世界 , 在国际专业赛事舞台上 , 粤点师傅现场带来的作品及展露的风采时常让外国友人大赞不已 。粤点兼具美观与美味 , 尤其是可塑性极强的象形点心更是广府饮食文化中的“瑰宝” 。粤点师的手能让面团化作丛林中的“玫瑰”、天地间的大江大河 , 那意境与气魄让外国友人甚是惊叹 。我们团队的获奖作品“二龙争珠”“雁南飞” , 正是因塑造了唯美意境和场景而取胜 。从深层意义而言 , 这是广府点心师傅们不畏艰难、勤苦精进技能的成果结晶 。
广州日报:55岁 , 从点心“大佬”到食品工厂研发师 , 身份转变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董珩:现代生活方式在改变 , 我们需要不断满足人们的饮食新需求 , 比方预制菜火爆 , 人们也希望能在家中吃到如同餐厅出品的点心 。做出好的粤点不难 , 但要让粤点经受住冷链考验而风味不改才最难 , 于我也是新的挑战 。这些年 , 我们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 如通过优化糖浆、面粉和工艺 , 将月饼做到全国销量第一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 让更多的粤点风味升级 , 走进千家万户 。
广州日报:传统粤点应该如何与现代接轨?
董珩:如何让地道粤点走得更远 ,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临近退休的前几年 , 我离开做了几十年的广州酒家“厨房” , 走进了利口福的实验室 , 将多年来积累的粤点制作经验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 通过不断实验与调整 , 让粤点成品经受得起冷链考验 , 将粤点的质感提升 , 塑造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现代粤点 , 甚至还可能将原材料成本降低 。
以叉烧包为例 。传统做法是这样:蒸好的叉烧 , 叉烧油用来捞糯米鸡饭 , 而叉烧馅使用盐糖味粉蚝油生抽老抽 , 这里面会产生大量调味料成本 , 可叉烧馅的风味仍旧不足 。我们改进了方法 , 烘完叉烧以后 , 将叉烧汁和油进行分离 , 再拿香叶草果纯化风味后 , 将处理好的叉烧油和汁进行推芡 , 增加叉烧馅的肉味和豉味感 。这样一来 , 叉烧馅风味更上一层楼 , 而我们在叉烧包单品的原材料成本上 , 一年节省下来70多万元调味料费用 。
广州日报:年轻师傅们应如何传承粤菜粤点技能?
董珩:工作50多年来 , 我去过20多个国家 , 也走遍全国各地 , 每去一个地方我都会主动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以及人们日常饮食 。我会去尝试 , 用自己的舌头来判断食物 , 在不断的尝试中累积经验、分析食物 , 对比自己出品的食物 , 思考改进 。敏感度和思考力需要不断磨炼 , 前提是要保有一颗永远好奇的心 。我乐此不疲地去思考与改进出品 , 这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品质 , 更提升自我的境界 。
推荐阅读
- 职业病与工伤保险是什么关系?
- 夜读专栏《晚安·西安》丨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 杜熊两家在一起过年,看上去还算是和谐的
- 30岁剩女回家被催婚,含泪直言:正因为我是专科,才要找大学生
- 梦幻西游:拥有人数不超过五个的超限量称谓,背后是金钱的味道
- 三国杀:天宫宝库再次更新,把杀熟玩到极致,可皮肤是真的精美!
- DNF:女孩子眼中的旭旭宝宝!看起来有点呆,并没有出息
- 活佛也来惹尘埃,正是负了如来又负卿
- 闻香识女人影评 《闻香识女人》影评:人生是一步之遥
- 镇雄威信划归毕节 云南镇雄、威信高铁站亮点首次揭秘 一站一景一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