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南北主食从何而来( 二 )


不过清苦人家大多时候还得吃穷物 , 比如“麦饭” , 推测其最原始的吃法是将麦子连麸磨成粗粉 , 和水成糊蒸制 。后来又加入植物花叶果种 , 味道或有所改观 , 但依旧砺口 。这味沿袭下去 , 成了后世荒年度饥的救命食 , 再往后则为一道极有韵味的主食或小吃 , 山陕冀鲁豫京各省至今都见保留 , 有加槐花 , 有加榆钱儿 , 有加野菜或时蔬 , 依旧统称“麦饭” 。
汉代出现的另一种重要食品是汤饼 , 类似于面片汤 。《汉书》载 , 少府职属有“汤官”之位 , 专门负责给皇帝家煮面 。北魏《齐民要术》里说 , 拌面条和面片要用“肉汁” , 就是调味后的浓肉汤 , 加黄花木耳勾个芡 , 大约等同于后世的打卤面 。
时丝绸之路开通 , 西域饮食大批输入 , 但多是果蔬调料 , 只胡饼一味关涉小麦 , 且彻底融为中国烹饪 , 并发扬光大 。如今 , 西至新疆馕类、川陕锅盔 , 中见华北中原华东诸门的烧饼火烧 , 南达广东恩平烧饼 , 尽此苗裔 。
汤饼与胡饼皆用面粉制作 , 或杂以粗粮 。从加工流程看 , 胡饼还可靠加热和挤压的方法将颗粒糊化黏合 , 但对汤饼而言 , 若没有石磨 , 无法将材料先期磨成细粉 , 颗粒间彼此混合粘连的部分不足以紧密黏合 , 下锅沾了水 , 恐怕面片汤就要变成一锅面糊了 。所以说 , 汉朝人的餐桌上能有一碗汤饼,还是石磨的功劳 。
天成的气候鸿沟
从稻麦到米面的华丽转身 , 石磨是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 。但若说到南北人对米面的不同偏好 , 则更多与天时地利的因素有关 。
距今3000-2500年前,中国的环境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突变 。北方降水量骤减 , 黄河中下游地区变成温带;南方的河流湖泊也因海平面下降 , 水流东渐 , 而新生出大面积的平原耕土 。
及至东汉 , 黄河流域逐渐少雨干旱 , 曾经因沃野千里、地势形便而被赞誉为“天府”的关中 , 也不得不把头衔让予成都平原 。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差异日渐显著 。南方降水充沛 , 热量充足 , 多水田;北方水量偏少 , 雨热同期 , 多旱地 。
一公顷水稻的需水量是同等面积下小麦的二十几倍 。种水稻还是种小麦?南北方的答案不言而喻 。南稻北麦的基础农业侧重至此滥觞 。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南北主食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陕西榆林市米脂县 , 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丘陵沟壑区 , 全年雨量不足 , 气候干燥 , 昼夜温差大 , 适宜经营旱作农业 。据考证 , 米脂先民种植谷子的历史 , 至少已有4000—5000年 。摄影/陈新宇
磨的应用和推广 , 使稻麦有了变身为米面的可能 。而米面的南北分际 , 又进一步衍生出南北方饮食的差异 。早在隋唐时期 , 北方面食已颇为多样 , 形成了麦饭、蒸饼、汤饼、胡饼、馅类、面点几个体系 。南方米食则有米饭、粥、粽子(糯)、米线(含粉、皮)、糕(稻饼、糍粑、饵)数类 。
米面作为主食模式的性质 , 令南北方各自发展出相应的菜品 。比如北方炖菜多于南方 , 除了省事 , 还因气候 。寒冬腊月揭开锅盖 , 一团热气 , 汤汤水水 , 吃了叫人浑身畅快;南方烹炒盛过北方 , 蔬果河鲜四季皆有 , 以热油稍加翻滚 , 原汁原味最是适口 。
南北方清淡厚味虽有所参差 , 但整体以北方为厚重 , 以南方为琳琅 , 彼此交流时也会在概念上形成北方豪放南方精细的感觉 , 并渐成普遍观念 。南北人搭配主食的习惯遂各自养成:北方人吃烙饼不会像上海人吃米饭那样配一盘清炒鸡毛菜 , 南方人吃米饭 , 若是铺块东北熏肉大概也自觉下咽为难 , 面条更不可能和广式风干腊肠拌到一碗——腊肠和主食搭配通常只能做煲仔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