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南北主食从何而来( 三 )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南北主食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贵州从江侗寨 , 侗族人多以务农为生 。各家各户都有一两个像汉地牌坊一样的家庭财产 , 它们由粗大的圆木搭建而成 , 顶部两边盖上一尺宽的人字形杉木皮档雨 , 摆放位置则集中在寨边日晒时间长、通风良好的溪水畔 , 这是晾晒稻谷用的立架 , 名为“禾晾” 。当晚秋稻谷成熟时 , 当地人便剪摘掉稻穗 , 剥去外叶 , 留下一尺多长的禾秆 , 五公斤上下捆成一把 , 整齐地码放在禾晾上 , 待风干后入仓 。摄影/旷惠民
不过 , 南米北面也并非泾渭 。越五胡南北朝至于隋唐 , 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达到了“苏湖熟 , 天下足”的程度;北方经四百年战乱 , 急需南方粮食输血 , 引发了大运河的开凿 。纵贯华北平原直抵东南沿海 , 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通 , 从此相依 。
若论历史 , 大米比小麦更久 , 但前者不比后者含麦胶蛋白 , 容易形成面筋 , 大米的粒和粉都不好为水黏合 , 糯米产量又低 , 米的初级烹饪方式就不及面食纷繁 。
不过 , 南方人并非只吃米饭和粥 。南北交通渐畅后 , 他们也开始吃面粉制品——包子饺子面条馒头烧饼 , 且更精细 , 苏皖人甚至把面食当成主食 , 再往南就多作点心类食;相应的 , 南方米食北传 , 北人也效法南人吃起米饭米粥 , 米线米粉亦随客商流官通行各朝首都 , 再辐射到其他省份 。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南北主食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图是台湾人晒面线的场景 , 面线雪白 , 细如游丝 , 与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摄影/吕学海
吃米吃面的选择一方面是自然环境所致 , 另一方面也与人口迁徙有关 。北方各省皆有水稻产区 , 起始年代产量高低不同 , 最知名的是黑吉辽平原地区的东北大米 。东北大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 最早可考至渤海国时的卢城稻;顺治至乾隆时期 , 清政府有计划的迁徙200万人出关垦荒 , 经营水稻种植 , 时称“渤海米” 。
与之对应 , 南方虽水网阡陌 , 但即使福建广东也有小麦种植 , 只是华南面积产量双低 , 不过仍是各省均有 。同样是五胡南北朝及金灭北宋所致 , 北方人大量南避 , 对江南麦作的需求巨增 。两宋之交的史料笔记《鸡肋编》载:
“建炎之后 , 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初 , 麦一斛至万二千钱 , 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 , 极目不减淮北” 。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南北主食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人粗犷 , 南人精细 , 是南北方给人最直接的印象 。集中在面食的加工处理上 , 也依然可见个中差异 。陕西兴平马嵬驿 , 历史上曾是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地方 , 这里最为人称道的还有一样特色吃食——(biáng)面(摄影/邓海) , 字是拟声词 , 形容扯面时宽而长的面条猛力击打案板的声音 , 从字面上便能猜出这种面食的外形特色 。
中国自人类文明史初立至今 , 见惯其他文明生灭 , 而自身周始却总会回到应当的轨道 , 依靠的不是天山大漠、西伯利亚冻土和太平洋的环护 , 而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以根植于血脉的开拓意识 , 胼手胝足刀耕火种 , 一路沿途撒下文明 。
我们吃的每一粒稻米——这占据当代全球粮食近半产量的禾本科种子 , 都是万年以前 , 华夏先民携带稻种从南岭山脉徒步走出湘西南 , 向后世子孙蕃息的更大领土迈进的成就 。文明以农业肇始 , 也相伴始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