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教育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四 )


刘道玉:爱与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 , 教师和医生都是属于需要爱心的职业 。 一名优秀的教师或一名杰出的医生 , 一定是最富有爱心的人 。
爱因斯坦晚年对教育有许多论述 ,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论教育》一书中提及:“应该反对把个人当作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 学校应该永远以人为目标 , 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 而不是一个专家 。 ”他对什么是教育也给出了更为精辟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学到的每一样东西 , 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 。 ”
比如说 , 看一看那些“超级高考工厂” , 它们是极端的应试教育 , 是“考试机器”的符号 。 这样的学校其实剥夺了属于学生的各种权利 , 违背了爱的教育原则 。 学生们充当“考试机器” , 付出的代价是将来在心理、智力、人文素质和身体上都会有创伤 。
上书房:当年您在武汉大学任校长时 , 许多人说您“读懂了学生” 。 当时您推行的教育理念 , 是如何考虑的?
刘道玉: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 只有真正“读懂了人” , 才能因材施教 。 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 , 都具有创造潜力 , 这是“读懂人”的核心 。
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学校的教师 ,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 都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看待 , 他们既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 , 也不是教师铸造器中的原材料 , 这是育人与造器的本质区别 。 基于此 , 我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武汉大学工作时 , 打破了条条框框 , 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等 。
在教育工作中 , 我还发现普遍存在这种倾向:老师爱成绩优秀的学生 , 不爱成绩差的;爱循规蹈矩的乖孩子 , 不爱调皮捣蛋的学生 。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 , 学习成绩差的和调皮捣蛋的学生其实更需要爱 。 当年在武汉大学任校长时 , 我就大胆地推行博爱教育 。 从博爱的理念出发 , 要爱一切生命 , 要爱不完美的孩子 , 接受有缺点的学生 。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 , 对待不完美的问题学生 , 到底是拉还是推?如果我们给他们以关爱 , 就会感化他们 , 使他们获得进步;如果我们拒绝他们 , 就会把他们推向反面 , 甚至有可能断送他们的一生 。
爱就是种子 , 不管播撒到任何地方 , 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我们要充分发挥爱的教育作用 ,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的力量 。 我始终认为 , 教育的最高原则是教 , 而不是惩罚 , 动辄“勒令退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保持大学的独特个性
上书房:在您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 对待教育问题经常发声 。 我注意到您曾提及:大学校长不接近学生 , 就谈不上热爱 。 为什么会这么说?
刘道玉:现在办学条件越来越好 , 可是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见校长 , 即使是教师、院长或系主任 , 也难得可以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 。 大学合并以后 , 许多大学都分布在几个校区 , 师生上课都要乘校内交通车往返 , 不太可能有闲暇与校长约谈 。 同时 , 现在许多大学都是数万人之众 , 也是大学校长们不可能接近学生的原因之一 。
大学是启蒙之地 , 是传授智慧的场所 , 接近和了解学生是培育人才的前提 。 因此 , 一个大学校长无论多么繁忙 , 接近大学生是其义不容辞的义务 。 为了克服行政化 , 校长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参加学生活动 , 倾听学生们的要求与建议 , 这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重要工作内容 。
与此同时 , 应当透过改革 , 调整大学的功能结构 。 我认为要坚决摒弃大学中的平均主义思想 。 极少数大学 , 应当大大压缩学校的规模 。 这是大学分工的需要 , 是创建我国世界顶尖大学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