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教育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二 )


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 就大学而言 , 必将由现在的课堂讲授再回归到自学的将来 。 因此 , 一个没有很强自学动力和能力的人 , 是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 。
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 , 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学能力 , 而大部分人需要开发和引导 。 不少“天才少年” , 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 例如刘维宁在大学期间 , 基本上不听课 , 即使人在课堂上 , 也是心不在焉 。
每学期教科书和教材发下来以后 , 他快速地自学一遍 , 然后就是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 , 以积累和构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构 。
一直被传为佳话的典型例子 , 是英国大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 , 因家境贫寒8岁才开始启蒙教育 , 而且只读了两年书 。
刘道玉: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教育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文章图片
托马斯·赫胥黎
他完全靠独立自学成为精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医学的博物学家 , 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和拉丁文 , 曾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 获得皇家奖章 , 还担任过伦敦大学的校长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张舜徽教授 , 一天校门未进过 , 完全通过自学成为公认的一代通儒 。
大量实例证明 , 充其量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 , 都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 。 可是 , 迄今自学仍然不能在大学普遍推广 , 原因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师 。
超强的记忆力 , 是成才的基础
对待记忆力似乎存在误解 , 以为批评死记硬背就是反对加强记忆力 。 这是模糊了死记硬背与加强科学记忆力之间的区别 , 世界绝对没有记忆力迟钝的学术大师 。
例如 , 著名作家茅盾 , 年轻时能够把120回的《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文学大师钱钟书 , 读书一遍能够成诵 。
更为惊奇的是学术大师陈寅恪 , 他留学东西洋12年却没有去拿到一个学位 , 而是博览群书 , 并且掌握了中外12种语言 。
晚年他双目失明后 , 完全凭口授整理出版了《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 , 总共120万字 , 甚至连注释也是由他口授的 。
他的记忆力被称为“妖孽”式的 。 美籍华人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感慨地说:“要以全中国人的记忆力来挑战陈寅恪 。 ”
记忆力与天资有关 , 但主要还是后天培养的 , 就如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说:“记忆力就如肌肉 , 越练越强 。 ”
文理兼修 , 以博取胜
我原本是一个理科至上主义者 , 30岁以前没有读过一本小说 , 认为那是浪费时间 。 但是 , 到了不惑之年 , 由于工作的需要 , 我才不得不恶补人文社科知识 , 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没有上过大学 , 是从一个中学毕业生成为无可争议的国学大师 。 他曾经深刻指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 , 通人尤重于专家 。 而今日大学教育之智识传授 , 则只望人为专家 , 而不望人为通人 。 夫通方与专门 , 为智识之两途 , 本难轩轾 。 ”
刘道玉: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教育的真功夫是读懂“人”
文章图片
钱穆先生
试问:一个科盲怎么能够成为穷究宇宙真理的哲学家?又怎么能够出现博古通今的学术大师?
2014年的诺贝尔奖各奖项陆续公布 , 迄今为止114年共有889人获得这一殊荣 , 其中四成的获奖者来自美国 。 无论是就科学家或是就各类奖项的设立者而言 , 诺贝尔无疑都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 。
但是 , 大多数人只知道诺贝尔是发明大王 , 是19世纪集科学家与资本家于一身的人 , 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诗人和精通5种文字的翻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