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半岛全媒体采访人员  王悦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比起往日的众星云集,我们看到的是更多中生代及实力派演员大放异彩;而无论推荐影片还是开幕式发言等场合,都少了“流量明星”曾经频频出现的身影 。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无独有偶,据统计,近日央视热播剧《扫黑风暴》中,讨论度最高、最受观众喜爱的角色都围绕着剧中几大实力派演员,对大江、贺芸两个角色的“演技”讨论占比超过了50% 。
“流量” 究竟在我们的影视行业中 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未来,又该置其于何地?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流量并非原罪,“唯流量”不可行
流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观众的喜爱和社会认可度 。每个时代都有广受大众认可和喜爱的明星或是演员,我们的父辈同样也“追过星”,也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大众偶像 。
现如今所说的很多“老戏骨”,若以今天的商业逻辑来看,也曾经拥有“流量”及爆款作品——如唐国强与《小花》、王志文与《过把瘾》、陈道明与《围城》、张凯丽与《渴望》,等等 。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这些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演员,往往能为影视剧作品带来更高的票房、收视,更多的关注,更大的收益 。而且,明星效应对大众文艺的社会传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
但是,当影视制作方和平台方出于作品知名度和商业表现考量,开始单纯用“流量”来反映大众的认可和喜爱:明星和影视作品所获得的关注、观看、讨论等,均可被算法量化为数据“流量”时,流量变了味 。
流量并非原罪,问题在于为流量而流量的“唯流量”倾向 。近十年来,业界逐渐对流量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和追逐,特别是“流量明星”——从人设营销到影视剧作都可为其量体裁衣,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也会为其打造热搜榜单 。甚至,只要掌握了互联网信息分发,还可以将流量分发直抵用户,引导出粉丝群体,对流量变现的过程施加控制 。
这就走到了一种“为流量而流量”的境地,正如曾经“唯收视率”的陷阱一样,走向了牺牲艺术质量本身而刻意追求流量这样舍本逐末的错误轨道 。
这样的“唯流量”,也就无法达成其本来目的,不能正确反映观众真正的意愿;无论明星、观众还是艺术作品本身,都被虚幻的流量数据所裹挟 。
用情|娱评:不唯流量,用心用情,方得始终
文章图片
本届北影节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示,文艺工作者面对着很多诱惑和挑战,有些文艺工作者罔顾法律和道德,突破底线,对青少年、对下一代产生了负面引导,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她坚决支持北影节对整治文艺领域不良、负面因素的呼吁 。这一点,应是影视行业从业者共同的心声 。
流量若要长久,还需实力支撑
之所以信赖流量的准绳,是为了借此拥有最受观众认可的明星和作品;没有了观众的肯定、艺术的底气,流量就是空中楼阁、梦幻泡影 。一个明星或者演员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是他诠释艺术的能力和塑造的角色、演绎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