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 )


而在狂欢的背后 , 相信也一定有更多的人因为无法进入名牌大学而黯然神伤、暗自落泪 。
据我的了解 , 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中 , 不少大学生因为自身高校并非名牌大学而存在着普遍的、甚至是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
我曾参加了一次首都大学生的活动 。 参会者来自首都57所高校的80余家社团 , 来者皆为社团负责人 。
从他们的发言和谈吐 , 我看到了当今青年的远大志向 , 他们朝气蓬勃 , 有着不凡的才华 , 令人欣慰 。
但有一位同学在发言中很羞涩 , 很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自哪所大学 , 因为自己的高校既非“985工程” , 也非“211工程” 。
听到这里 , 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说几句话 。
于是 , 在这位同学发言之后 , 我特意说到: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想起来了《你去哪里上大学 , 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本书 。
我很想告诉大家 , 上什么样的大学 , 其实没那么重要 。 上了一流大学的人 , 你很幸运 , 需要继续努力 。
上了普通大学的人 , 也不必沮丧 , 更不能放弃 。 无论是谁 , 关键看你是否拥有梦想 , 是否具有向着梦想去努力的勤奋与刻苦!
当然 , 我相信 , 像这样的自卑感 , 乃至人们对于普通高校的那份不由自主或是无意识中所带的歧视 , 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
如果看过美国喜剧励志电影《实习生》 , 稍加留意 , 应该会注意到一个细节 。
当招聘人一边匆匆赶路 , 一边询问追逐在身边的大学毕业生“你哪个大学毕业?”时 , 他耳边传来的都是常春藤盟校的简称或者特称 , 如哈佛、耶鲁等 , 当一个学生刚开口说自己来自Universityof……(连大学的名称都还未说完)时 , 那位招聘人直接打断了说:Next(下一个)!
这一细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即便是在美国 , 人们对那些非顶尖大学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歧视 。
当然 , 故事的结局颇为反讽 , 也颇具励志效果 , 在两个小组的抗衡比赛中 , 由主人公比利和尼克这两位非名牌大学毕业且又严重超龄的人所在的小组胜出 。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章图片
我想说的是 , 学生的梦想不能止于大学 。
不要让学生的梦想停留在进入一流大学或者顶尖大学 。
无论在什么样的大学 , 都要教育学生拥有梦想 , 懂得努力的方向 , 争取成为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
我更想说的是 , 每所大学各有不同 , 也可以千变万化 , 但社会只有一个 。 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 , 全球化的社会将成为检验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大熔炉 。
虽然我们不必非要用世俗的成功与否来衡量所有的人 , 但至少我们要明白:大学 , 只能是梦想开始的地方;社会 , 才是考验一个人聪明才智 , 能够让人大有作为的新天地!

“Collegeisasingularopportunitytorummagethroughandluxuriateinideas,togiveyourbrainavigorousworkoutandyoursoulathoroughinvestigation,torealizehowverylargetheworldisandtocontemplateyourdesiredplaceinit.”
“Myfearisthatthesekidsarealwaysgoingtobeevaluatingtheirself-worthintermsofwhethertheyhitthenextrungsocietyhasplacedinfrontofthematexactlythetimethatsocietyhasplacedit.Andthat’sdangerous,becauseyou’regoingtoslipandfallinyourlife.”
——FrankBruni,WhereYouGoIsNotWhoYou'llBe
本文来源:科技网/美国学子
想要了解转学?直接添加小助手咨询就可以 , 或是点击下方【转学评估】 , 了解自己真实实力 。 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