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 )


其次 , 关心学生进入名校的就是老师了 。 在美国 , 主要是指那些在高中专门为学生提供入学帮助的辅导员 。
因为职责所限 , 特别在美国的私立高中 , 有多少人进入一流大学是衡量他们工作的重要标准 , 也成为他们可供炫耀的资本 。
那么 , 如何才能改变人们痴迷于名校的现状?
布鲁尼提出 , 或许改变可以从雇主那里开始 。 在过去 , 雇主总是愿意招聘那些名校毕业生 , 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转变 。
布鲁尼采访了不少雇主和风险投资人 , 听取他们所认为的最佳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
这些人都告诉布鲁尼 , 他们最关心的是一个应聘者的经验 , 而不是他们毕业于哪所大学 。
而这一结论与《华尔街日报》之前所发布的一个调查相吻合 。
那份调查的问题很简单:招聘者在招收新聘人员时 , 更愿意招收哪所大学的毕业生 ,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招聘者眼中的大学排行榜 。
在这份大学排行榜中 , 位居前五名的分别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普渡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
这些全部是公立大学 。 它们虽然都是很好的大学 , 但却既非常春藤盟校 , 也非通常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
这些大学大都有很多分校 , 即便是它们当中最好的分校 , 在全美的排名也都在40名开外 。
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23年最新的大学排行榜为例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帕克校区位列全美第77名 , 德州农工大学位列第67名 ,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位列第41名 , 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位列第51名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普分校位列第121名 。
这一数据实际颠覆了人们想象中的“进入好大学 , 就意味着会有好工作”这一观念 。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章图片
人的价值并非由大学所决定
在布鲁尼看来 , “名校效应”实际上给予了那些十七八岁的孩子意想不到的压力 , 因此这里的最大受害者还是学生本人 。
2014年 , 布鲁尼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了一门课 , 为此作了一线的调查 。
在顶尖大学中 , 很多学生把生活看作一系列的挑战 , 这些挑战仿佛是一个又一个的铁环在等待着你跳进跳出 , 而进入顶尖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
布鲁尼表示 ,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名校竞争当中 , 然后又把精力投入到下一个竞争——如何找到工作之中 , 反倒恰恰忘记了应该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四年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上 。
谁也无法否认 , 一所名牌大学能够给予毕业生很多无形的资源 , 但更不会有人反对 , 唯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 , 经年之后才能使一所大学成为名校 。
换句话说 , 无论在哪所大学 , 你都需要努力 。
而被名牌大学拒绝、进入了非一流大学的人 , 或许更该如此 。
正如《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所说 , 有一个人曾经申请普林斯顿大学被拒 , 后来进入了北密歇根大学——这所大学的排名在全美200名之外 。
但他经过个人努力 , 成为星巴克的CEO——他就是舒尔茨 。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 哪怕你曾经被名牌大学拒之门外 , 只要你足够优秀 , 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梦想 , 无论上什么样的大学 , 未来你都能事业有成!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去哪里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章图片
大学只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估计很多人在网上都看到过被哈佛、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大学录取时 , 高中生录取者如何兴高采烈、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