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序跋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推荐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聊聊|序跋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推荐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文章图片
□李松蔚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对这份职业充满幻想 。
遇到走不出的麻烦,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一位心理咨询师谈话 。这场谈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张张嘴,问题就会好转 。这种改变是怎么来的?——人们愿意将其归因为助人者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有大智慧,洞悉了人性奥秘 。哪怕咨询中一声轻微的“嗯哼”或“啊哈”,仿佛也带着意味深远的禅意 。
我在网上开了一门心理咨询师的教学课,每天在后台收到各种各样的提问 。问得最多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对咨询师本身的好奇:“心理咨询师吸收了那么多的负能量,如何化解?”“遇到特别不喜欢的来访者怎么办?”以及,“咨询师有没有想不开的事?”我总觉得,这些问题背后,暗含着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迷思,用过度理想化的方式,叩问其存在的真实性:身为一个活着的人,你也有普通人的痛苦吗?这种疑问某种意义上是个悖论——假如不痛苦,你就不曾体味真实的人生;假如你也深陷痛苦,你凭什么帮助别人?
最初几十年,心理学界的确暗藏着这样一股风气,要求心理咨询师尽可能地节制,在职业状态中丝毫不露破绽,没有私欲,没有波澜,扮演一种所谓“空白幕布”的角色 。哪怕来访者在他们面前欣喜若狂或是暴跳如雷,他们也可以眼皮都不动一下,保持平静的分析状态 。好像在说:你怎么样都好,而我心如止水 。这个房间是与外界绝缘的 。一切痛苦都可以被这里包容和化解 。
你正在惊疑不定:世上真有这样的所在,做得到如如不动、了了分明?
这时你听到洛莉·戈特利布的声音,她说:“我做不到 。”
洛莉是我的同行,一位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女人、一位单身母亲、一个小有名气的专栏作家 。曾经在好莱坞拥有一份事业,人到中年改弦易辙,在心理咨询领域重新找寻方向 。她一边做着心理咨询师,一边如实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她很确定:自己并不是什么有魔力的巫师,只是一个在来访者面前常常一筹莫展的普通人 。
说出这一点需要勇气 。在这个自传体的故事中,洛莉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开放了她的咨询室,同时也打开了内心 。她承认,在这份职业中常常遇到困扰,有时甚至难以撑持 。“要心怀慈悲”,她在咨询中默默自我安慰 。
跟来访者的关系让她耗尽心神 。洛莉并不是新手,在书中,她展示了娴熟的专业工作技能,即使如此,她也呈现了困扰和无力 。来访者们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敲打着她的情感软肋 。有人傲慢无比,肆意评判挑剔;也有人看似顺从,一涉及关键问题就装聋作哑,让她无力施展;有的来访者让她心痛,也有的使她困扰;有的用一个错误将自己禁锢一辈子,让她深感无力 。最大的挑战则是死亡——她要和一位身患不治之症的来访者一起,直面生命的终点 。
她看似平静,实则竭尽全力地应对这一切,“要心怀慈悲 。”
【聊聊|序跋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推荐序:当痛苦可以被言说】这个故事揭露了某种关于人生的真相 。人们有时会期待人生是存在某种标准答案的,心理咨询师也许在专业学习中已经提前获知了这些答案——至少有通往答案的“办法” 。而真相令人失望 。当然了,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学过一些心理学的办法,在这本书里,洛莉也会分享作为专业人士的一部分思考和操作 。但总的来说,你会看到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