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享遗产,思故人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好评如潮

半岛全媒体采访人员  王悦
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 ,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在观看《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之后 , 站在一名甘之如饴的观众的角度 , 不免期待 , 此部纪录片的总量将增至56集了吧 , 甚至 , 它也许会为中国未来的世界遗产留一个补辑 。
第一季|享遗产,思故人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好评如潮
文章图片
爱书者 , 会为喜爱的丛书集齐所有单本甚至所有版本 , 这样才能完整拥有它而心生满足;爱遗产者 , 在被《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撩拨之后 , 想必也起了集齐它们的念头 , 仿佛唯有这样才能完整享有遗产 。每一个中华儿女 , 不都是中国世界遗产的受赠人么?电视人的功德 , 在于通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 , 将原本厚重压身的遗产 , 犹如金箍棒变变变最后能塞入孙悟空耳朵一样 , 变成了一张张便于携带的微名片 , 随处打开 , 随时享有 , 让遗产之琼浆玉露涵养心灵绿洲 。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每一集的最后一帧画面 , 谓之“我来打开世界遗产” , 其设计正如一张名片 , 上有遗产的图片、名称、类别(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 , 入选世界遗产的年份、简介等内容 。还特意留意了“名片”上的年份和类别 , 只因想起了一位故人——罗哲文 。
罗哲文是我国古建专家 , 卒于2012年5月14日 , 享年88岁 。83岁高龄的他正为京杭大运河申遗而不懈努力 , 这项工作从2006年年初就启动了 , 直到他故去之后的2015年 , 大运河才申遗成功 ,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 告慰了罗老先生的在天之灵 。
第一季|享遗产,思故人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好评如潮
文章图片
注意到 ,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一季)推出的15项世界遗产中 , 最先申遗成功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该集片尾“名片”上 , 标注的年份是1987年 。当年12月 , 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墓(含兵马俑坑)、泰山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300至305号 , 成为中国首批享有“世界遗产”之誉的古迹 , 其中前5处是世界文化遗产 , 泰山则被认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继泰山之后 , 中国又有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被认定为双遗产 。
寻踪溯源 , 中国申遗的起点是1985年 , 侯仁之、阳含煕、郑孝燮、罗哲文等四位先生提出政协提案 , 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同年 , 罗哲文等打通了通道 。他和他的恩师梁思成一样 , 都是古迹古建保护的先行者 , 不仅体现为行动的先行 , 还在于概念的先行 , 到了耄耋之年 , 他又在京杭大运河的申遗过程中提出了“三合一遗产”的概念 。
三合一 , 简言之就是自然、文化、非物质三合一 。这引来质疑:三合一?有先例吗?这不是瞎掰吗?
罗哲文轻声但坚定地对助手说:“他们不懂 。”他有两点理由:一是这条贯穿五大水系、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运河 , 本身就交织着“自然”、“文化”与“非物质”三种形态;二是虽然没有先例 , 但可以创造先例 , 而全世界在理解“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时 , 恰恰也经历了从表浅到丰富的过程——在70年代之前 , 只有“古迹”、“遗址”之说;1977年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遗产的文件中 , 它们被划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 , 前者后被细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 后者的概念后被明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