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最新研究来了: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二 )


更长的手指肯定会增强抓握竹竿的能力,那为什么熊猫的伪拇指没有进一步拉长呢?研究认为,桡侧籽骨没有进一步延伸,是伪拇指兼顾抓握竹竿和承担体重之间的功能调和 。与犬科、猫科和鬣狗等奔跑型食肉动物的趾行式不同,肥胖的熊科动物都是跖行式,即走路时以前、后脚掌接触地面 。强烈伸长的桡侧籽骨更有利于抓握竹子,但不可避免地与长距离行走产生冲突,从而损害伪拇指的双重功能——内表面用于抓取和外表面用于承重 。任何桡侧籽骨的进一步增大都会导致更显著地突出于掌面,从而对行走产生干扰,通俗地说,就是会硌脚 。因此,现生大熊猫通过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成钩状来均衡功能间的相互冲突 。在现存的熊科动物中,只有大熊猫有一个大的肉质垫来缓冲桡侧籽骨,表明这种骨骼的承重功能很重要 。

科学探索|最新研究来了: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文章图片

△大熊猫抓握和咀嚼竹子
【科学探索|最新研究来了: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年前】熊猫从广泛的杂食性过渡到一心一意吃竹子,按理说需要在解剖学、生理学以及遗传学基础上进行多重改变 。然而,即使经过至少600万年专注于吃竹子的历史,这些转变仍然有限,主要集中在取食技能上,而大熊猫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配置 。中新世晚期以后,熊猫家族的伪拇指没有进一步伸长的事实表明,它们已获得足够的抓握力来对付竹子 。也就是说,足够抓紧一根竹竿或一把竹子,同时还要撑着肥胖的身体行走,伪拇指不长不短正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