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最新研究来了:熊猫食竹历史或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它有许多“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 。在这些绝技中,大熊猫额外的“拇指”可以说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 。除了大多数哺乳动物前肢上正常的五个手指外,大熊猫还有一个强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桡侧籽骨,充当第六个手指,形成可以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 。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同行合作,在国际刊物《科学报告》发表了始熊猫第六指,即“伪拇指”演化的论文 。始熊猫关键的伪拇指和臼齿化石,来自2015年邓涛、吉学平领导的古脊椎所、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市政府联合组织的水塘坝晚中新世遗址科学发掘 。研究结果显示,始熊猫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已经形成对握的“拇指”功能 。然而,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熊猫的“拇指”没有进一步增大,因为其在抓握竹子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跖行式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简陋的“拇指”表明,大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至少在距今700—600万年前就起源了 。
文章图片
△云南昭通水塘坝始熊猫生态复原右侧个体显示伪拇指抓握功能,左侧个体显示步行姿态
尽管大熊猫的伪拇指非常有名,但它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而扁的结构,曾让早期的解剖学家迷惑不解 。要搞清楚伪拇指的来龙去脉,化石是最重要的证据,但之前的最早记录仅发现于贵州双河洞约10.2~4.9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沉积物中 。如果抓握竹子是这一特征的主要功能,由于哺乳动物的籽骨在发育中很容易伸长,那为什么大熊猫没有演化出一个更细长的桡侧籽骨,一种更像真正的对握型拇指的籽骨,以便更有效地抓握竹子?之前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因为在早于晚更新世的始熊猫-大熊猫谱系中缺乏相关的化石证据 。该项成果发布了云南昭通盆地晚中新世水塘坝地点的新发现,依据始熊猫已知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其伪拇指显示出中间形态,首次记录了熊猫取食竹子演化的可能时间和步骤 。在食肉动物中,熊科动物的臼齿最为复杂,因为它们还要咀嚼大量非肉类食物 。而在熊科动物中,熊猫的牙齿模式最为精细,褶皱出许多非常明显的齿尖,在强健的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协助下,有利于嚼碎坚硬的竹子 。始熊猫的牙齿形态已经达到了现代大熊猫的复杂程度,甚至更复杂 。始熊猫是否已经开始吃竹子?能帮助抓握竹竿的伪拇指是另一个关键证据 。
文章图片
△大熊猫(A, C)和始熊猫(B, D)伪拇指的解剖结构
大熊猫的抓握与人类的抓握有根本不同,其桡侧籽骨通过固定关节与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了一个功能复合体,与其他掌骨联动,而不能够像人类拇指那样独立于其他手指运动 。这种被动的抓握系统远不如人类的主动抓握系统有效,但它足够为大熊猫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能力 。此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即使桡侧籽骨最初仅略微增大,也能形成简单但有用的抓握功能,适度防止竹子从手指上滑落 。
文章图片
△大熊猫(B, D, E)与原始熊类(A)和人类(C)手部的对比
- IT|研究发现大脑炎症与睡眠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IT|研究:“自我加强型疫苗”可将多种药物剂量装入一针中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