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研究揭示为何灵长类动物母亲有时会将死去的幼崽带在身边数月之久

根据伦敦大学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一些灵长类动物可能会通过携带幼崽的尸体来表达对其死亡的悲痛,有时甚至是几个月,这对我们了解非人类动物如何体验情感有影响 。该研究于9月15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上,他们汇编了126份关于灵长类动物行为的出版物中报告的轶事数据 。
在此类最大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灵长类动物母亲的一种被称为"携带幼崽尸体"的行为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广泛和最严格的定量分析,研究了50个物种中的409个案例 。

科学探索|研究揭示为何灵长类动物母亲有时会将死去的幼崽带在身边数月之久
文章图片
【科学探索|研究揭示为何灵长类动物母亲有时会将死去的幼崽带在身边数月之久】虽然科学家们对灵长类动物是否意识到死亡存在争议,但这项新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母亲可能拥有一种意识--或者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到死亡 。
研究的共同作者阿莱西亚-卡特博士(UCL人类学)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可能能够以与人类类似的方式了解死亡:可能需要经历才能理解死亡导致的长期‘功能停止’,这是人类的死亡概念之一 。我们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的是,灵长类动物是否能理解死亡是普遍的,所有动物--包括它们自己--都会死亡 。”
“我们的研究对我们所知道的关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之间如何处理悲伤的问题也有影响 。众所周知,经历过产下死婴并能够抱着婴儿的人类母亲不太可能出现严重的抑郁症,因为她们有机会表达她们的感情 。一些灵长类动物的母亲可能也需要同样的时间来处理它们的‘丧子之痛’,这表明母性纽带对灵长类动物以及更普遍的哺乳动物是多么强大和重要 。”
总的来说,研究中80%的物种被发现有携带幼崽尸体的行为 。尽管广泛分布于灵长类动物中,但这种行为被发现最常发生在类人猿和旧世界猴中,它们在死后抱着幼崽的时间也最长 。
研究小组发现,灵长类动物的种类是决定是否携带幼崽尸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分化很久的灵长类动物,如狐猴,死后不会携带幼崽尸体,但仍被发现通过其他行为表达悲伤,如回到尸体旁或发出"母婴接触的呼叫" 。
研究人员发现,幼崽死亡时母亲的年龄和幼崽的死亡方式都会影响到携带幼崽尸体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发现,年轻的母亲更有可能在幼崽死后携带其尸体;与非创伤性事件(如疾病)造成的死亡相比,在创伤性死亡(如杀死幼崽和事故)后,母亲不太可能导致携带尸体 。
该研究还显示,在那些携带死亡幼崽的物种中,携带尸体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母婴关系的强度,由幼崽死亡时的年龄表明;当幼崽在较小的年龄死亡时,携带的时间更长,当它们达到大约一半的断奶年龄时,携带的时间急剧下降 。
研究的共同作者Elisa Fernández Fueyo(UCL人类学)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那些在死亡时与幼崽有更强烈联系的母亲携带尸体的时间更长,情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的研究也表明,通过对死亡和外部线索的体验,灵长类动物的母亲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死亡意识,因此'决定'不携带它们死去的幼崽,即使它们可能仍然经历与死亡有关的情绪 。”
"我们发现,纽带,特别是母婴纽带,可能会推动灵长类动物对死亡的反应 。由于我们共同的进化史,人类的社会纽带在许多方面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纽带相似 。因此,人类的做法和悲痛很可能起源于社会纽带 。我们今天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身上看到的悼念行为可能在早期人类物种中也存在--而且它们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转变为不同的仪式和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