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给科幻迷推荐《科幻精神》,媲美《荒野侦探》的青春诗篇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波拉尼奥一直是,也将永远是一位才华横溢、疯狂且诚实的兄长 。波拉尼奥的写作没有边界,没有束缚,也没有停顿 。他写作就像他呼吸一样,他的作品带来的爆炸性浪潮必将继续推进、扩大,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地带来回响 。”2003年,在波拉尼奥的葬礼上,他的挚友罗德里戈·弗雷桑如是宣读了自己的悼词 。
尽管波拉尼奥已经去世将近二十年,但自《荒野侦探》《2666》等作品出版以来,他的声名一直高涨不衰,“新作”也一本接一本地面市 。2016年,知名西班牙语出版社Alfaguara出版了波拉尼奥创作于1980年代的小长篇《科幻精神》,这本讲述两个年轻人在墨西哥城的生活的小书既充满幽默感,又不乏溃败潦倒的青春悲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奠定了波拉尼奥文坛地位的《荒野侦探》 。如《巴黎评论》所言,“《科幻精神》是一把打开波拉尼奥小说珠宝盒的钥匙,是一份关于他所沉迷的图景的索引 。波拉尼奥的忠实粉丝无疑会喜欢这杯熟悉的、混合着悲伤与狂喜的鸡尾酒 。”该书的中译本也于近日由世纪文景出版 。
不科幻的《科幻精神》

侦探|给科幻迷推荐《科幻精神》,媲美《荒野侦探》的青春诗篇
文章图片

小说虽以科幻为题,但并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故事围绕21岁的雷莫和17岁的扬·史瑞拉展开,他们在皮诺切特政府掌权后移居墨西哥城,一起租住在一间小阁楼里 。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里,给他崇拜的科幻作家们写抒情又谵妄的信,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困扰、梦境,以及有关科幻小说的构想 。雷莫则是一位寂寂无名的诗人,靠给报纸和历史类杂志写文章赚取微薄收入 。尽管肠胃饱受匮乏之苦,但科幻小说和诗歌填满了他们的脑袋,在雷莫眼中这是一段“异常甜美的日子” 。因为孤独,他开始频繁参加大学里举办的诗歌讲堂,在那里结识了“摩托诗人”何塞·阿尔科 。他们一起在墨西哥城中游逛,调查诗歌杂志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形形色色的诗人朋友在咖啡馆聚会、开派对……
扬在写给科幻作家詹姆斯·哈尔的信中,讲述了他将自己的科幻小说拿给一位文学老师看的经历,老师说希望他不要再胡写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 。扬回答道:“如果您觉得我们不能写星际旅行的话,那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永远永远靠着别人的梦想和愉悦而生活了 。”对波拉尼奥来说,科幻不仅是宇宙航行、外星生物或对未来科技的预言,更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精神状态,一抹对抗暗淡生命的明亮激情 。《科幻精神》是两个年轻作家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速写,同时也清晰勾勒出1970年代科幻新浪潮时期墨西哥城的文学图景 。
在扬与雷莫这条主线之外,故事中还穿插着另一条线索: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一位获奖的年轻作家正一边参加庆祝宴会,一边接受采访,他向采访人员讲述了自己获奖作品的内容 。两条看似无关的线索交织并进,在诸多细节处产生呼应,这位年轻作家很可能就是若干年后的扬 。波拉尼奥对故事结构的精心设计由此可见 。
一封彻头彻尾的情书
在《科幻精神》手稿的末尾,波拉尼奥留下了“1984,布拉内斯”的落款 。但其实早在1980年他就曾多次在写给友人的信件中提到这部小说 。那时的波拉尼奥刚在西班牙定居不久,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年轻诗人 。他在1977年离开墨西哥,独自到国外漂泊,花了一年时间在法国、西班牙和北非旅行,又到地中海沿岸的各地周游,靠打零工挣钱,洗过盘子,摘过葡萄,拾过垃圾,看管过露营地,干过码头工,还经营过小店 。他利用空闲时间写诗,他的名片上写的是:“罗贝托?波拉尼奥,诗人和流浪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