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热必然带动创作热、观看热
对于体育类故事的讲述 , 观众似乎格外买账 。电影方面 , 2020年9月上映、陈可辛执导的《夺冠》一举拿下了超过8亿元的票房;2021年上映、郑恺主演的《超越》 , 票房也成功破亿元;电影《独自·上场》(前称:《李娜》)尚未定档 , 早已备受瞩目 。电视剧方面 , 以跆拳道为主题的《旋风少女》收视口碑双丰收 , 所以有了重播与续篇;体现冰上竞技风姿的《冰糖炖雪梨》2020年首轮播出时 , 收视率就曾破2 , 连续多日霸榜TOP1……
“体育热 , 必然带动创作热、观看热 。”常年研究娱乐业发展的自由媒体人蒋潇潇对采访人员说 , 越来越多的观众有观看体育题材影视作品的习惯 , 源自大众对体育的热爱 。近年来 , 像《夺冠》《棒!少年》《超越》等作品 , 将体育赛场上的荣誉时刻立体化为有血有肉的成长与梦想的故事 , 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一些优质作品对大环境、大背景的呼应 , 也的确起到了推广体育运动、传播奥运精神、引导大众娱乐审美的作用 。
而从影视产业视角出发 , 体育题材影视剧的主要受众人群正是当下的年轻一代——90后特别是00后 。动感、年轻化、有对抗、爱甜宠是最吸引他们的元素 , 而这些元素恰是体育题材影视剧全都具备的 。所以 , 像《我们的少年时代》《亲爱的 , 热爱的》《冰糖炖雪梨》等能够在发行前就锁定一批演员的死忠粉 , 也给予新生代演员团队最渴望最迅速得到正能量人设的途径 。这一番操作下来 , 实现了共赢的合理化和最大化 。
“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创作态度的驱动下 , 这类作品的创新力也在不断增强 , 不少作品更侧重人文关怀 , 赢得了更广大观众的心 。”钟楠说 。
热血 , 不能狗血
好评颇多 , 但架不住作品扎堆 , 缺乏专业性、内容同质、主题空洞等一些问题也就冒了出来 。
专业性是体育迷对体育题材影视剧最低的要求 。但对主创团队而言 , 专业性却是最大的难题 。一般来说 , 体育题材影视剧开拍前都会对演员进行集中培训 。比如《网球少年》请来网球名将李娜做教练 , 《全职高手》邀请DNF黄金赛冠军魏巍担任电竞指导 , 《冰糖炖雪梨》请到男子短道速滑冠军武大靖等专业运动员助阵 。然而 , 想要让演员完成像专业运动员一样的标准动作 , 仅凭短期集训式的运动指导恐怕难以实现 。“替身太明显了”“这动作比业余的还要业余”……体育题材影视剧扩大了专业体育运动的受众 , 但脱离现实的表演又造成了大众对体育竞技的误解 , 难怪体育迷不满意 。
审美疲劳也是一个问题 。足球题材的《旋风十一人》、棒球题材的《我们的少年时代》、乒乓球题材的《追球》、跳水题材的《扑通扑通的青春》……剧集看似五花八门 , 但故事难逃三化——剧情模板化、人物形象扁平化、镜头表现公式化 。“演员表现剑拔弩张的气氛 , 镜头一定是眼神交锋;在最后对决中 , 通常会出现慢镜头和回忆杀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剧情套路 , 观众的热情也就漫漫消磨殆尽了 。”钟楠说 。
不少体育剧本质上是在谈情说爱 , 非但没有专业性可言 , 感情戏也十分老套 , 狗血的桥段比比皆是 。《舍我其谁》中 , 男主竟然用围棋摆出二维码 , 顺利加上了女主的微信 , 观众直呼“侮辱智商”;《陪你逐风飞翔》的男女主身为滑冰运动员 , 谈恋爱的时间比训练的时间都长 。部分体育题材影视剧用傻白甜的故事 , 模糊了最重要的体育精神 , 既不尊重体育 , 也不尊重观众 , 口碑崩塌在所难免 。
- 初照|访曙光初照地,寻海洋文化之魂,《还有诗和远方》展温岭活力姿态
- 造华梦|《梦华录》凭啥火爆全网,对话主创、文化学者畅聊幕后
- 暖心|《周六做好菜》名厨打造收官川味盛宴,暖心回顾美食文化之旅
- 非遗|《春天花会开》张信哲助力唱响多元民歌,非遗文化亮相花开舞台
- 古装|观察丨从年代到古装 谍战剧还能怎么拍?
- 儿童剧|这个五一,好戏连台!儿童剧、京剧、相声、音乐会,青岛演出市场迎来小高潮,文化馆、美术馆展览多
- 剧好|观察丨《县委大院》没开机就火出圈,“正午阳光”剧好还很会吆喝
- 综艺|观察丨“神仙节目”打破审美天花板 文化综艺瞅准“中国节气”
- 地来|观察|8片大逃亡,不受待见的清明档,悄无声息地来了……太依赖档期就像开“盲盒”
- 余生|观察丨用暖愈包裹现实 《余生,请多指教》不止“小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