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我们如何发现悄悄靠近地球的小行星?

科学家们已经划定了一个太空“危险区”,其范围内的小行星可能会在被行星防御系统探测到之前就撞上地球 。在地球历史上,这样的小行星曾经造成过严重的破坏,甚至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物种灭绝;如果规模足够大,它们甚至会在极短时间内对几乎所有地球生命构成威胁 。
【科学探索|我们如何发现悄悄靠近地球的小行星?】
科学探索|我们如何发现悄悄靠近地球的小行星?
文章图片

背景:小行星探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4年,美国国会要求NASA开发一个探测所有危险小行星的系统 。这里所说的小行星,通常是指直径在1公里以上的近地天体(NEO) 。2005年,美国国会更新了这一目标,要求NASA对所有大于140米的近地天体进行探测和编目,并在2020年底前完成90% 。据参与这一项目的研究人员称,这一目标远未达成 。
2019年,一颗直径约100米的近地天体掠过地球,最短距离仅为7万公里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非常近距离的飞掠事件,人类最担心的小行星撞击场景几乎成为现实 。天文学家只在飞掠前24小时发出了警告 。现在,由NASA资助的科学家们认为,他们已经弄清楚2019年那次飞掠事件的发生过程,并确定了应该如何更早地探测未来的此类事件 。
近地天体与潜在威胁天体
近地天体是指任何在轨道运行时能接近地球的太阳系小天体 。通常而言,若一个太阳系的天体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小于1.3天文单位(AU),就是近地天体 。如果该天体的轨道与地球轨道交叉,且直径大于140米,就可以将其视为潜在威胁天体 。绝大多数已知的潜在威胁天体和近地天体是小行星,只有一小部分为彗星 。已知的近地天体超过25000颗,超过100颗短周期彗星是近地彗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近地天体的潜在威胁有了更深的了解,直径超过20米的小行星就可对地球局部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重大损害,更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无论是落在陆地还是海洋,都可能带来更巨大的灾难 。
潜在威胁天体(PHO)是指轨道有可能撞击地球,且大小足以对地球全球或局部区域重大损害的近地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 。这类天体中多数为潜在威胁小行星,其定义是与地球最小轨道交点距离少于0.05天文单位,且绝对星等达到22等或更亮 。
截至2019年8月,已知的潜在威胁小行星数量达到2007颗,约占全部近地天体数量的10% 。其中有155颗小行星的直径超过1公里 。对地球而言,真正能够造成世界末日威胁的主要还是直径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比如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小行星,估计直径约为10公里 。大部分潜在威胁小行星为阿波罗型小行星,有1601颗;少数为阿登型小行星,有169颗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过数次天文学调查,已知的潜在威胁小行星数量已经增长了10倍 。如果能较为精确地测定潜在威胁天体的轨道,就可以知道它们在未来100年或更长时间内是否会对地球造成威胁 。
分析:小行星如何悄悄地靠近地球?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此前的近地天体事件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一些近地天体在从东往西,尤其是在午夜和凌晨2点之间靠近地球时,会被探测卫星视为静止天体 。2019年近距离飞掠地球的那颗小行星便是如此 。因此,搜寻这类天体的卫星网络会将这些近地天体排除在外,而不是将其标记为潜在的紧迫威胁 。
发表在行星科学期刊《伊卡洛斯》(Icarus)上的这项研究写道:“在这个方向上对天空进行监测时,应该格外小心,并主动跟踪缓慢移动的新天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