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全球首次猪心脏移植至人体 猪才是器官移植最终答案?( 二 )
在Baby Fae的失败之后,异种心脏移植陷入了低谷 。灵长类心脏供体的频频失败让科学家们转换目标,将异种心脏移植的希望寄托在猪身上 。乍看起来,这个思路有点奇怪:与我们人类更接近的灵长类动物都不能胜任,亲缘关系要远得多的猪,真的可以吗?
猪心脏移植
事实上,用猪来实现心脏移植,有着独特的优势 。除了潜在供体数量之多,相比于体型太小的其他灵长类心脏,猪心脏与人类的大小、生理特征相似,因此它们能完美植入,并为人体提供足够血液 。此外,正是由于关系较为疏远、人猪共患病较少,因此相比于移植灵长类心脏时可能传染的西尼罗病毒、狂犬病毒等,猪心脏移植引起疾病的概率更低 。过去半个世纪,猪心脏瓣膜的移植就已经造福了无数人类患者 。
不过,这里也有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免疫排斥 。毕竟从演化的角度来说,猪与人类的祖先早在8000万年前就已经分道扬镳 。因此,实现猪器官移植,某种意义上就是“战胜自然演化” 。
对于猪心脏移植,首要的障碍在于两者抗原表达的差异 。人类血管表皮细胞表达的是ABH血型抗原,而猪血管表皮细胞表达的是一种低聚半乳糖抗原 。因此,当猪器官被植入人体,人体免疫系统会针对这种陌生的α-半乳糖分子产生抗体,短短几分钟内就可能引起致命的免疫排斥 。
好在,进入21世纪后,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的发展成熟,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为器官移植“定制”猪供体,从而减轻免疫排斥 。科学家可以敲除编码上述半乳糖的基因,避免由此导致的免疫排斥 。此外,他们还可以给供体猪添加编码人类CD46/CD55蛋白的基因——这两种补体调节蛋白可以抑制补体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 。
基于这些技术,最近几年,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开展的移植试验有了长足的进展 。2016年,Mohiuddin教授领导的团队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中,对5只狒狒进行了猪心脏体外移植:他们将猪心脏与狒狒腹部的血管相连,在免疫抑制剂的帮助下,这5颗猪心脏平均在体外存活了近300天,其中最长的一颗更是持续跳动了945天 。
文章图片
两年之后的《自然》杂志,慕尼黑大学的科学家更进一步,他们将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进狒狒体内 。为了尽可能避免免疫排斥,研究人员除了敲除表达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的基因,还添加了编码人类CD46蛋白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基因——后者可以避免器官移植导致的血栓 。
文章图片
由于猪心脏植入狒狒身体后会继续生长、挤压周围器官,因此研究团队还敲除了生长激素受体基因 。结果,接受移植的狒狒在短期内均没有出现免疫排斥,其中一只更是存活了195天直至接受安乐死 。而在此之前,接受心脏移植的狒狒的存活纪录只有57天 。
与此同时,CRISPR技术则为猪心脏移植扫除了另一个潜在障碍 。猪携带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一旦通过器官移植传染给人类,将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 。2017年,《科学》杂志的一篇封面文章解决了这一隐忧:eGenesis公司借助CRISPR技术,使得小猪的PERV序列失活,避免了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 。
新的起点
基于这些在灵长类身上取得的重要突破,我们有理由畅想,异种心脏移植的成功距离我们或许并不遥远 。当然,出于安全性考虑,人体试验需要格外慎重 。包括Revivicor在内,各大生物制药企业的产品都在临床前阶段 。而此次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授权,成为检验这项技术发展情况的重要测试,也将为更多后续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
- 科学探索|科学家研发毫米级机器人 可实现人体内靶向给药
- 科学探索|野生蝙蝠被发现可在4年后识别跟食物奖励相关的铃声
- 科学探索|盘点大自然6种能使身体部位再生的动物
- 科学探索|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 科学探索|科学家发现了本质上不会衰老的物种
- 科学探索|问天实验舱器箭组合体今天进行垂直转运
- 科学探索|新研究揭示了大象是如何避免癌症的
- 科学探索|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被发现可以杀死耐药性细菌
- IT|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全长结构首次测定
- 科学探索|增材纺织法造出人工心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