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意思: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师说》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 , 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 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
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师说》原文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李氏子蟠,年十七 ,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师说》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 , 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 , 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 , 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览泶嬖诘牡胤剑褪抢鲜Υ嬖诘牡胤?。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 , 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 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 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 , 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 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 ,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 , 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 , 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
《师说》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知:懂得 。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
10、是故:因此,所以 。
11、无:无论、不分 。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
13、师道:从师的传统 。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
15、犹且:尚且 。
16、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
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师说》赏析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
文章开头 , 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 。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 , 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
文章的最后,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李蟠“能行古道” , 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 , 乐于从师而学 。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 。“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
《师说》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 , 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贞元十七年(801) , 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 , 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
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
《师说》作者介绍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 。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 。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 。《全唐诗》存其诗十卷 。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
【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是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