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前的消费心理影响有哪些

2020年 , 突然袭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 使得消费者的工作、生活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由此也引发了在消费习惯和方式上的变化 。那么新冠疫情前的消费心理影响有哪些呢?

新冠疫情前的消费心理影响有哪些

文章插图
1、更强调消费便利性:受新冠疫情影响 ,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 外出购物行为明显减少 , 为保证基本生活所需 , 如何以便利的方式获取生活物资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商超采取的线上、线下联动O2O商业模式在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方面表现出了较大优势 , 深受消费者喜爱 。首先 , 商超销售的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其次 , 通过线上渠道由消费者下单并送货上门的便捷服务有效满足了消费者减少出门风险的需求 。同时 , 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生活服务平台以及微信小程序和微信群的加入 , 使得消费者在解决“菜篮子”问题方面更倾向于O2O模式 。消费者尝到了线上线下消费渠道融合带来的便利 。
2、更注重消费时效性:线上消费的增加 , 使得消费者更注重购物时效性 。在新冠疫情期间 , 生鲜产品的网上采购比率直线上升 , 由于此类产品的保质期较短 , 商家是否能快速发货、产品能否及时送达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然而 , 受新冠疫情影响 , 物流行业面临人员紧缺、道路受阻等多重挑战 , 在出现了多起因物流不及时造成生鲜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后 , 消费者对于消费时效性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在迎合消费者这一心理需求方面 , 网络零售商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首先 , 拥有自营商品库存和自营物流模式的京东购物平台在经历了短期的物流时效影响后 , 快速调整物流 , 保证了发货、配送的速度 , 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时效性的需求 。另外 , 部分企业如盒马等 , 通过共享用工这一创举 , 缓解了新冠疫情期间用工紧张问题 , 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在很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购物的时效性需求 。
3、更关注消费安全性:新冠疫情期间 , 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安全性问题 。随着医疗部门对新冠病毒的深入研究 , 证实了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 , 而消费行为必然的近距离接触及交易物品可能携带病毒的风险成为消费者减少不必要消费的关键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 , 部分商家及物流机构加强了对商品和配送安全性的重视程度 , 并催生出“安心送”服务 。以餐饮外卖为例 , 新冠疫情期间的餐饮外卖会专门在外卖中配制一张“安心卡” , 用于记录食品制作员、打包员和送餐员的姓名及其当日体温等信息 , 甚至部分安心卡上还印有二维码 , 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食品制作的视频 。使食品安全可追踪 , 让消费者更放心 。而生鲜产品则着重在产品包装的安全性方面下功夫 , 如用塑料薄膜将青椒、土豆等食品按种类、重量分开包装 , 以此让消费者放心 。与此同时 , 智能快递柜的无接触配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 而无人快递车、无人机送货等技术的应用使物流配送中人与人的接触进一步减少 ,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工智能向民用快递领域的延伸 。
【新冠疫情前的消费心理影响有哪些】4、更渴望消费趣味性:新冠疫情期间 , 与“宅经济”共同发展还有“宅文化” , 由于线下的生活、娱乐、社交、通勤等社交活动的大幅度减少 , 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趣味性需求不断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 , 疫情期间 , 用户使用视频平台频次高达52.4% , 愿意花费更多时间观看的用户达30.2% 。与此同时 , 网络直播平台成为满足消费者趣味性追求的重要途径 。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重创的旅游行业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展示旅游线路和度假产品 , 通过打造沉浸式的线上旅游体验、挖掘个性化需求、设计定制化产品等手段 , 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 疫情结束之后旅游需求的快速恢复 ,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得以体现 。
关于新冠疫情前的消费心理影响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