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症状 父母需注意 孕育小常识 手足口病中药治疗

手足口病中药治疗有哪些?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 。是近几年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传染病 。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又口腔、手、足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 。一般3—11月为发病季节,6—8月为发病高峰 。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祛湿,清凉解表,疏散风热,或兼以透疹外出 。在发疹初期,患儿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 。
本病属于温病的范畴,若毒邪炽盛,或患者素体禀赋不足、素体偏亢,则在疾病的传变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危重证候 。由于前期病程中邪热之毒耗伤阴液,而且口咽部的疱疹影响患者的进食,因此在疾病的后期患者以阴伤脾虚为主,症见疱疹渐消,伴有身热渐退、口渴、纳差、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宜健脾助运,生津养阴为主 。
另外,还可对患者疱疹采取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尤其是当口唇、咽峡部发生疱疹时,患者疼痛拒食,局部外治更显得尤为重要 。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 。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
中药处方:针对不同体质的儿童,列出不同的处方 。
处方一:金银花12g、白菊花6g、板蓝根9g、竹叶6g 。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适用于平素健康儿童 。
处方二:黄芪12g、防风6g、炒白术6g、蚤休6g 。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频服 。适用于平素体弱易感者 。(注:本指南中药处方剂量适用于3—6岁儿童;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手足口病中药预防建议:金银花6g、芦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天—10天 。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岁—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
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地热,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下面我们将具体来谈谈小儿手足口病症状 。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
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
手足口病如何区别病情轻重
症状较轻:孩子一般状态很好,可以有轻微的咳嗽、流鼻涕、适于不振、恶心、呕吐,或者有轻症的腹泻,但孩子一般状态很好,能吃、能玩,一般属于轻症的 。
病情加重:孩子一般精神差、嗜睡、严重呕吐、惊厥、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或者频繁抽搐、昏迷、持续高热、白细胞增高,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果呼吸很快,有呼吸困难、口唇紫干、口吐白沫或粉红色血性泡沫痰,这就有可能出现了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如果孩子一般状态很差,不爱动,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手脚末端发绀,这可能有循环系统并发症 。
【小儿手足口病症状 父母需注意 孕育小常识 手足口病中药治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