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培训课件

解热镇痛抗炎药
【作用机制】
磷脂和花生四烯酸在环氧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是一种致痛,致炎,制热物质,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机制在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
【分类】
水杨酸类: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碱性尿液中排泄速度加快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 。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和脑脊液中 。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水杨酸盐的蛋白结合率较高 。
乙酰苯胺类:代表药物是乙酰氨基酚,乙酰氨基酚服后自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对乙酰氨基酚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主要以葡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有解热镇痛作用,几乎无消炎抗风湿作用,儿童感冒发烧首选 。
芳基乙酸类:代表药物是吲哚美辛、双氯芬酸、萘美丁酮
芳基丙酸类:代表药物是布洛芬、萘普生,布洛芬与食物同时服用时吸收减慢,但吸收量不减少,与含铝和镁的抗酸药同服不影响吸收 。萘普生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与食物、含铝和镁的物质同服吸收速度降低,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速度加快 。
1,2-苯并噻嗪类:代表药物是吡罗昔康、美洛昔康,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对COX-1的作用强 。
选择性COX-2抑制剂:代表药物是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尼美舒利,主要通过肝药酶CYP2C9代谢,其主要代谢产物不具活性,由尿液和粪便排出 。
【典型不良反应】
非选择性的环氧酶抑制剂:出现严重的消化道反应 ,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及出血、胃出血、胃穿孔等 。
选择性的环氧酶抑制:避免胃肠道的损害,但抑制血管内皮前列腺素生成,促进血栓生成,因而存在心血管不良反应 。

本类药物种类多,但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等共同的药理作用,仅作用强度各异,而作用机制相似 。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机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 。pg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多种细胞都可合成pg 。细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结合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aa可从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aa转化途径有二:一是经细胞微粒体内pg合成酶 (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催化生成各种pg,如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等 。它们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如炎症、发热、疼痛、凝血、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气管和子宫平滑肌的舒缩;aa的另一代谢途径为经细胞质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类 (leukotrienes,lts),参与过敏反应、诱发炎症、增强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以及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等活动 。aa这两条代谢途径的产物有相互调节和制约作用 (图19-1) 。近来发现了环氧酶 (cox)的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表19-1) 。cox-1多参与血管紧张度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各种损伤性因子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的合成,这些因子又能诱导cox-2表达,增加pgs合成,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 。近年的研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等在炎症区域的黏附分子表达有关,如来自内皮细胞的e-selectin、p-selectin和l-selectin,细胞内 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 粘附分子-1(vcam-1)和细胞整合素(integrins)等 。后者能把循环中的白细胞导向炎症区域 。nsaids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cox-2有关;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数不良反应则可能与抑制cox-1有关,药物对两种cox的选择性不同 。现已明确这两种cox的异构形式基因编码不同 。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研制提高了nsaids对胃的安全性 。临床上还将cox抑制药用于结肠癌和阿茨海默氏病的治疗,这表明cox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只局限于抑制pg系统 。然而两种cox的各种作用尚未完全阐明,cox-2抑制剂对肾脏有无毒性尚有争论 。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痛性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 。
2.凝血障碍 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故这些病人应避免使用 。
3.过敏反应 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 。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故有哮喘史者禁用 。肾上腺素对“阿斯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处理:停药 。并静滴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 。
5.瑞夷综合征 。
6.肾损害 。【解热镇痛药培训课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