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陶韵:传统制作工艺篇


建水陶韵:传统制作工艺篇

文章插图
编者按:建水陶乃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特色的文化艺术珍品,产于云南建水县,它以其独具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那么,建水陶在当今社会上是如何博得人们的喜爱?建水陶不仅制作精美,造型新颖,最主要是建水陶陶艺师在制作上继承了上代人的传统制作工作,可以说是,整个陶器的制作都是全手工完成;再者是将传统的“字”、“画”艺术点染于陶坯上 。建水陶的价值不再是一种生活器皿,而是从“居家之妇”跃至身著金环的“贵妇”,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和收藏价值实用 。在今天,建水陶及其文化价值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推崇 。
小编在上篇同大家分享了《建水陶韵:基础知识篇》 。本篇将向大家介绍建水陶的传统制作工艺,同大家一起去感受建水陶与众不同和不可抗拒的神奇魅力 。
采泥
建水陶的陶土,主要采自建水境内五彩山上的天然原矿五色泥 。五彩山的泥料有着什么特别之处呢?据有关人士透露,采用五彩山的陶土,原因有:
1,五彩山的原泥调,分红、黄、青、紫和白五种,是制陶所需的色泥和“化妆品”;
2,土质细腻;
3,陶土中的氧化硅、氧化铁含量特别高,含有人体可食用矿物质丰富 。采用五彩山的陶土制陶,是制陶的上品原料 。
制浆
将采来的陶土摊开风干后捣碎成粉粒,按照制陶要求将不同的粉末泥灰进行配比,再将陶土倒入大陶缸中进行浸泡搅浆,放置沉砂后作再次淘洗搅浆 。如此的重复五六次之后,让泥浆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成膏状 。这个过程要经过20天左右的时间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浆,有如膏脂,无丝毫砂料半点暴性,这也是陶和砂的区别 。陶浆腻如膏脂是陶最本质的特征 。
拉坯
拉坯是制陶的基本功,也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刺手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陶器制成后器形所呈现的艺术效果 。一个制陶师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通过拉坯这个过程,便可知晓 。据艺人们总结,拉坯时心要正、眼要准、手要稳 。想要造就一件“正品”或是“上品”,整个拉坯过程需要一气呵成,稍作迟疑或是停顿,都会使器物报废 。再次,根据不同拉坯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个性,所制成的陶制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
装饰
以陶为纸,将所要表达“字”或“画”落墨于陶坯上,是制陶的点睛之笔 。这步,“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及所表现的物象神形具备,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欲将“字”或“画”的形、神及气,通过线条的粗细和疏密等全然于陶坯上,使之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 。建水陶装饰同中国书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绘制者的审美修养和书画功力也颇有讲究 。这就是建水陶独特的人文语式 。
刻坯
以刀代笔,在落墨的陶坯上将墨迹立刻雕刻成模 。雕刻分阴刻、阳刻,和阴阳间刻三种 。这里以阴刻为例阐述 。
刻坯时先要绕着坯体上墨迹边缘的两侧作垂直刻划,较细的墨线直接用刀将泥挑出即可,较宽的图形则需要逐点的切或挑,将所有墨迹的部分全部去除且确保底部形成的凹槽均匀 。
刻坯过程中必须保持坯体一定的湿度,刻坯过程中,还需用塑料薄膜将器形的口部和暂不进行雕刻的部分包裹,以免水份散失,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需适时用喷壶喷水 。
刻坯是建水陶的代表性工艺技术,不仅展示了我国的雕刻艺术的高超,刀与刀之间语言的沟通,而且进一步地体现了艺术与陶器浑为一体且又具有唯一性的文化气息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开拓 。
刻坯过程中需注意:笔画精细处,需尽其精微,纤毫毕现,刻划过深烧制时器体易裂;刻划过浅打磨后则会损伤画面 。
填泥
填泥是实现建水陶绘制图形和色彩变化的重要工艺程序 。
据陶土色泥调配,每种色泥分别用一种器皿盛放,加入清水调制呈糊状泥浆即可 。陶坯刻好以后,根据“字”、“画”的色彩要求以铁片挑起色泥,拍嵌在陶坯刻划过的地方,且将色泥抹平 。待嵌上的色泥稍干后会因空气的吸附呈现自然凹陷的现象,然后需再次嵌泥,反复数次直到色泥与坯体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
在嵌泥过程中同样需要喷水,使坯体始终保持湿润,不断使用铁片将色泥紧压固定,这样才能完全地除去泥料中的空气,以保陶器成品表面的光洁平整 。
精修
经过装饰、刻坯、嵌泥后的陶坯,因表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破坏,此时需要对坯体进一步精修 。精修陶坯需要保持一定的干湿度,太干、太湿都会损伤坯面的刻嵌部分和器形整体标准 。
精修过程中,首先是仔细检查坯体有无气泡等,如有气泡,则用刻刀将其挑破再将泥削抹平压实 。横截面为圆形的器物可以使用陶车修坯,需要将泥坯放上陶车,根据器形的要求利用各种专用的铁片或塑胶工具进行修坯,修坯时应注意双手的稳健以及手与陶车的配合,易薄不易厚,以免修坏坯体的上绘制的图形 。如果横截面非正圆形或者异形的陶坯则需要全手工修坯 。手工修坯完全依靠修坯者的经验,根据器物形体和刻嵌要求反复打理,耗费的时间相对较多,这样制作出来的效果自然也就更加的好 。
烧制
传统的烧制是指在“窑子”内点燃柴薪下提高窑内温度完成烧制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至1200℃ 。这传统的“窑子”被当地人称之为龙窑 。高温中,陶土易熔物质化为液态填充入未熔颗粒的间隙之间,使得泥坯收缩系数较高,建水陶烧成之后的收缩率大概为15%至20%,因此质地细密坚实 。
在龙窑中烧制的建水陶,有它的优点和缺点 。
优点在于: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1200°的时候,陶体便呈色出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变化称之为“窑变”,窑变后的建水陶,像云彩一样神秘,似幻似真,令人捉摸不定 。
缺点在于:龙窑窑膛内受温不均时;龙窑烧制建水陶的成品率极低,约在70%以下时 。近年来新起的另一种是气窑或电窑烧制 。
磨制
磨制是建水陶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整个制作工艺中最为耗时耗工的部分 。
建水陶“无釉磨光、陶亮如镜”,就在这一道程序上所呈现出来,通过磨制工艺即可获得器物表面哑光、亮光和镜面光等不同的质感效果 。
刚出窑炉的陶器,表面十分粗糙,高温的焙烧后陶质又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 。
先用粗砂除去坯面上的糙皮,再用细砂均匀地除去粗砂打磨时留下的拉丝;然后用鹅卵石将坯面磨光,使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进行抛光细研;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让其浸透,以除却表皮上细微的灰蚀,经过这些细致繁褥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显露出诱人的绰约丰姿 。
在打磨工艺中,每个步骤都要小心地轻磨轻研,用力且要均匀,以免磨坏器面 。
作者:艾文华【建水陶韵:传统制作工艺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