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告诉你立秋伊始应防燥

导读: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

中医告诉你立秋伊始应防燥

文章插图
不知不觉立秋了 。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也别忘了它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 。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 。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
为何会出现秋燥
中医学认为燥易伤肺 。因而“肺燥”是秋季就医时患者听到的最多的名词 。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可由此产生诸多津亏液少的“干燥症” 。比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胶痰难咯,谓之“燥咳” 。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前者几乎无人可免 。喉、咽也分别是肺之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所袭,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声哑等不适 。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 。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中医称二者“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
秋燥发病特点
秋天发病特点在于“秋燥伤肺”,意思是指秋季好发肺系疾病,呼吸道病最多见 。早秋之时,从立秋至秋分,夏日暑热尾气未消,湿邪燥邪合并伤人,称为温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病复发等,此外还有其他疾病出现 。若至中晚秋,从立夏至秋分后,天气转凉,寒邪与燥邪结合伤人,称为凉燥,除导致上感、咳嗽、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以外,由于寒邪收引、血管收缩,脑血管的病变特别是中风也随之而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特别要小心为是 。根据秋季的发病特点,我们必须增强防病意识,适应气候变化,努力避免秋燥伤人,防止外邪侵入 。
防燥有方
【中医告诉你立秋伊始应防燥】慎起居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秋燥对人体的损害,应注意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 。早秋气温虽高,但温差较大,昼热夜凉,应注意增减衣被,不可贪凉露卧,尽量不用空调风扇 。中晚秋气候逐渐变冷,应注意保温,加强饮食调护,保持心态平衡 。尤其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更应避免因情绪激动而诱发中风 。
常锻炼秋高气爽是健身的大好时节,人们在立秋伊始秋燥不甚之际就应早到户外锻炼,呼吸吐纳,提高肺脏生理功能则燥邪难侵 。可晨起锻炼健身,打太极拳、做气功、按摩迎香穴等方法,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措施,可以通过锻炼调动体内积极因素,御邪抗病 。
调饮食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 。要少食辛辣、油炸、酒及干燥的膨化食品,因为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 。早秋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中晚秋多用温补食品 。此外,中医名方“增液汤”(玄参15克,麦冬、生地各12克)能润一身之燥,秋季可水煎代茶常饮 。
另外,对于人体各部出现的“干燥症”,宜酌情予以调治 。如鼻燥,尤其平时有萎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点些薄荷滴鼻油,具有清凉宣燥之功 。咽燥饮用玄麦甘桔冲剂,可获良效 。柿霜能清热宁嗽,用于燥咳颇为适宜 。肤燥当以珍珠霜润而护之 。肠燥可择有滑肠作用的蜂蜜、芝麻服食 。中医精彩推荐岭南中医无痛蜂疗法专家中医干预亚健康网友刮痧排毒四天搞定荨麻疹辨状论质话中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