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医的认识3000字
1、求中医学方面的论文一篇 。3000字以上
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 。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 。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
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 。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 。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 。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 。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 。”“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 。”〔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 。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 。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 。
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 。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 。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 。《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 。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 。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 。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 。”〔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 。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 。
《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 。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 。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 。可以断言,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
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 。试举数例为证 。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 。《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 。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 。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 。”〔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 。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 。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 。”〔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 。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5〕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 。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 。”〔6〕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
2.2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
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 。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 。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 。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 。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 。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 。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 。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 。
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 。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 。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 。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 。《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 。“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 。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 。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 。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 。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
2.3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
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 。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 。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 。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 。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 。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 。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 。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
2.4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
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 。〔7〕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 。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 。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 。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 。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 。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 。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
2、急求中医养生心得1份,3000字,急,采纳给分,大学用,谢谢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国的传统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共用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同时,中医坚持以辩证法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影响在于不但能够帮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只是着眼于治病,而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
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长达数个月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进食稀饭,同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其他别的有益的补充,因此,出生以后我三天两头感冒,从小学开始就明显感觉在冬季的时候四肢发凉,终日精神不振,天气一变化就会头痛,而且会持续数天之久,乃至于我不上课也无需请假 。之前由于嫌中药熬制麻烦,我家人大都带我去看西医,做胃镜、胸透,拍头部和颈部核磁共振,但是结果显示一切良好,医生也仅仅开了一些常规的药来吃,效果几乎为零 。进入高中阶段,可能是由于功企业家的养生之道企业家养生之道...企业家养生之道..课负担过大,每天下午5点左右都会准时头痛,整个颈部和头部都十分冰凉,必须有一个人为我不断按摩才能缓解疼痛,否则就会有强烈的呕吐感 。由于我家有偏头痛的男性遗传倾向,我父母也只能干着急,能做的只能是按摩和炖天麻汤 。直到我表姐的公公,一个在湖南承包医院的老板知道我的情况后,替我请来了他们旗下最有名的中医来为我诊断,其结果是:我的头痛并非遗传,而是由于“先天之气”不足造成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关节僵硬,经络郁积不畅,所以就会精神萎靡,脸色泛黄,四肢发凉;而下午天气转凉或者气候变化的时候,风邪之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晚上睡姿不正确所造成的颈部和肩部不适,使得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风邪之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 。找到病因之后,医生认为我需要补 “精、气、血”,多管齐下治疗:首先,为我开出了一连串不知道具体是何物的食材,要求每天两顿饭通过与不同食物搭配来吃,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每周“蒸一次”,最后是每3天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作为日常的饮品,这样持续近2个月后,我感觉精神好了许多,不再感觉腿部僵直无力,食欲也好了许多,最为重要的是,头痛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下降了许多,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除了拔火罐之外,我继续坚持食疗和泡脚,使我在高二那年暑假后不久彻底和头痛告别,使我免受身心的煎熬,也使我的体质好了许多,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 。如果不是中医,仅仅靠西医,真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 。
对于中医关于“人”的看法和诊断方法,我深以为然 。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就会表现出病理的状态 。而在治疗疾病之时,中医并非像大多数西医的观点那样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而是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 。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
因而从来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 2008年春夏之交,我的父亲开始了其长达近3个月的咳嗽,一开始仅仅认为是室外天气太热,室内冷气太大所致而引起的热伤风,因此不以为意 。一周以后,随着流鼻涕等感冒的伴随症状的消失,咳嗽却开始严重,继续吃感冒药和消炎药也不见效,经过多次的西医诊断,判断为慢性咽炎发作,于是进行胸透、吃吴太咽炎片和阿莫西林,但是咳嗽还是止不住,又经过一位老西医的诊断后认为是过敏性的咽炎,加开了几种抗过敏的白色小药片,一开始咳嗽被压下去了,但是那个尾巴怎么也去不掉,反复多次后又变得严重了,最后还是一位老中医解决了这一难题,他采用中医经典的四诊法来断症:我老爹面色虚浮,眼袋浮肿,表明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休息不足;舌苔白中带黄,显厚,表明胃气郁积,观看喉咙情况后认为咽炎无法引致这么严重的咳嗽,通过询问,得知我爸三餐不规律,在外应酬过多,油腻和鱼腥的东西摄入过多,同时,由于体质不佳,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寒气积聚,加剧了胃气的郁积,而过多的胃气由于消化功能不佳只能上行,对喉咙进行刺激,使得由感冒引起的咳嗽转变为胃气引起的咳嗽而难以被发觉,西药的功能仅在于消炎,而无法平抑胃气,这才是咳嗽长期未愈的根本原因 。这位老中医一改之前消炎的用药方针,先开了三帖中药来消除积食,加大肠胃的消化和排出能力,同时要求我父亲在最近两周之内减少在外应酬的次数,加大对粗粮和蔬菜的摄入量,并且减少工作量,增加睡眠时间,然后开了几服药来抑制胃反流、反酸,用归脾丸来增强脾胃的功能,仅仅过了两周,喉咙部位的不适感基本消失,咳嗽也基本得到抑制,甚至连由慢性咽炎引起的刷牙的呕吐也好转了许多 。
然而,现在社会,人们对于能够迅速痊愈比以更小的代价痊愈看的更重,而西医快速见效的特点也迎合了现在大部分人的心理,再加上其他原因,使得中医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境况,人们往往是经过多次西医诊断无效之后才想到中医,但是,此时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需要我们引以为戒:我们不应该忽视中医的疗效,应该加大对中医的保护和发展,才能保证这一学科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
3、中医治病内容 3000字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 。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治病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但要重视局部,而且更要重视全局 。在方法上,既可通过治疗局部而影响全身,又可通过治疗全身影响局部 。中医治则能体现整体观念者举例如下:
(一)调整阴阳
《内经》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整阴阳从广义来说适用于治疗一切疾病 。在具体运用上则有“盛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盛则泻其有余”,主要适用于因邪气实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胜 。如阴邪盛,可出现“阴盛则寒”的寒证,其治则应是“寒则热之”,“治寒以热”,此时宜用温热性的阳药,来纠正阴之偏胜 。反之,阳邪盛,可出现“阳盛则热"的热证,其治则应是”热则寒之“,”治热以寒“,此时宜用阴药纠正其阳之偏胜 。
“虚则补其不足”,主要适用予因正气虚引起人体的阴阳偏衰 。如阴虚阳盛,常是由于机体的阴分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而致的虚热证,治则应是滋阴清热,常用六昧地黄丸之类;阳虚阴盛,常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引起阴寒过盛而致的虚寒证,治则应是益阳消阴,常用金匮肾气丸之类 。中医常把前者叫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后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二)间接补泻
间接补泻就是把五行生克关系具体运用到临床的治疗法则,而“虚则补其母,实_则泻其子”就是这一法则的体现 。
“虚则补其母”,即当某脏(子脏)虚弱时,除可以直接补益本脏外,还可间接补其“母脏”以治“子脏”之虚,有“母健子强”之意 。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补火生土,益金生水,培木生火等,均属“虚则补其母”的范围 。临床上,肺结核病人咳嗽胸痛、气短、食欲不振、体瘦、用培土生金(健脾益肺)法治之,往往获效 。
“实则泻其子”,即当某脏(母脏)出现实证时,除可直接泻其本脏外,还可以间接泻其“子脏”,来减轻“母脏”的负担,有“母病子分担”之意 。如泻心火以平肝木,泻脾土以除心火,泻肺金以燥脾土,泻肾水以宣肺金,泻肝火以壮肾水等均属“实则泻其子”的范围 。临床上,肝郁化火的实证,面红目赤、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口苦、脉弦;按五行生克关系,母病可以及子,又可出现心烦不寐等心火亢盛的证候 。因此,在治疗上,除直接泻肝火外,还可泻心火,减轻“母脏”负担,这种治疗叫泻心火以平肝木 。
(三)表里互治(赃腑互治)
脏与腑相表里,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脏病可以影响腑,腑病也可以影响脏,故脏病可以从腑治,腑病也可以从脏治,脏腑同病,也可以脏腑同治 。如里热证引起大便秘结致肺气壅塞时,可见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症,此时单治肺效果不佳,可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采取表里互治法,用凉膈散泻大肠之热而清宣肺气 。又如心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用导赤散清心火而泻小肠之热,效果很好 。
(四)从五脏治五官、五体
从五脏治五官、五体,是从脏腑所主及“开窍”的关系而治疗的原则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五官、五体有病可以从五脏治疗 。如眼病,可从肝治,实证用清肝的方药,虚证用补肝方药;口舌生疮可以从心治,用清心火的方药;味觉失常,纳差可以从脾治,用补益中气的方药,鼻塞可以从肺治,用疏风宣肺方药;老年人的耳聋耳鸣可以从肾治,用补肾方药等 。至于五体病的治疗,亦可从脏治,如肝主筋,筋脉拘急可以从肝治;心主血脉,血脉病可从心治,脾主肌肉,肌肉消瘦可用健牌的方法来治疗;肺主皮毛,皮毛不固,易患外感,可从肺治;肾主骨,腰疫腿软,筋骨无力,可用补肾的方法来治疗 。
阴阳学说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 。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 。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我对中医的认识3000字】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 。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 。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 。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 。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 。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
4、中医对我们的影响.要写论文吖``
近现代,1996年开始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邓宇等揭示了“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藏象分形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中医分形集等 。
中医在亚洲
新加坡
近20年来,中医药益发成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的要素,形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 。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 。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 。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
泰国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 。早在1987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中草药议案 。有中药店800余家,多有坐常中医师诊病,也有许多私立中医院广泛应用中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病 。较大的中药批发商约为10家,中小型约为40家 。
越南
越南很早就提出东医与西医相结合,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200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 。现从我国出口到越南的中成药就有180种 。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无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应有尽有 。目前,我国共有1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在越南的经营许可证 。
日本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汉方医学在日本发展迅速起来 。据统计,目前日本从事汉方医学为主的人员有15000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0万,从事汉方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 。有汉方医学专业研究机构10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的药学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 。日本官方对汉方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充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 。首先在医疗政策方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方制剂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 。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内开设东洋医学科 。在汉方医学教育方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大学,使汉方医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行列 。
韩国
目前韩国在国内已家喻户晓,其政府将中医命名为“韩医”意在“申遗”以窃取中国文化成果 。
欧洲
英国
英国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也是现代医学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一般引进外来文化与科技比较慎重 。然而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影响,近十年来,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甚为迅速,并成为欧共体的第三大中草药市场 。
中医是16世纪传入英国的,17世纪被人们接受。一批国内本科毕业生出现在英国中医队伍中,对中医中药人员的技术素质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英国政府当局及医学管理部分对中医药的态度正在逐渐变化之中,开始是歧视和限制,继之因民众的需要而适当放开,近几年,因中药疗效显著采取默认许可,中医药得到了英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民众的医疗保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信任 。
在英国,中国的医药还受到皇家的信赖,女皇每次外出旅游,总是带着顺势疗法的各种药物,女皇的妹妹玛嘉烈公主,曾用中草药治疗同期性偏头痛,皇太后也赞成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病 。
或许在皇家的默许下,使中草药、针灸等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239306464各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英国蓬勃兴起,现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顺势、中草药、按摩、正骨和针灸疗法,支付医药费用多达9000万英镑 。英国现有中药店350余家,60%的中草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品达1200余种,其中60%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量达8000万美元,在欧洲名列前茅 。但从1995年进口中药的情况来看,英国全年进口中药1043万美元,其中中药材9893吨,计1012万美元,中成药约31万美元,还有很大的贸易潜力有待开发 。
德国
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方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和针灸也有一走的认讯,普遍持欢迎的态度 。德国的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经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学习中医的 。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方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神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学习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 。当然,在德国医生的行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学厉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学成材而成为医生的 。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 。
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过人开始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 。
据一份数据显示,在德国大约有5万个医生从事中医,并且每年有将近200万个患者接受中医的治疗 。
然而虽然上百万的德国人已经接受并信任中医的治疗,但是德国政府以及国家健康保险基金仍然没有确立中医在德国享有和西医平等的地位,并将其置于各国卫生保险体系之外 。
中医在美洲
美国
随着针灸在美逐步合法化,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良好 。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美已有2500余名有执照的针灸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的达万余人 。1989年全美与针灸有关人数增至2万人 。
目前仅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己达8600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诊所800多家 。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别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而很受关注 。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 。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 。
近年来,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
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 。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 。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 。
加拿大
加拿大中医针灸医疗,主要是以私人诊所形式开展的 。目前全加拿大约有中医针灸从业者2000余名,中医针灸诊所遍及全国各省 。这些诊所大多为华侨开办的,但都附设药店 。
每个诊所一般有五六位医护及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很高,人人都是多面手,一人数职,即当大夫又能抓药,又会制剂 。诊所主人不仅会看病,而且又会经营采购,销售中药,服务热情周到,看病疗效好,深受患者的欢迎 。因此,在加拿大的中医针灸开业者,经济情况都很好,即使受诊所聘用的中医师,按每个病例取酬,每天可诊20余人,收入也不菲 。这也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医针灸医疗在加拿大是深受欢迎的 。
目前,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在加拿大还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病人需要自付医疗费用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患者前去中医那里自费看病 。
欧盟
中国传统医学最近在欧洲获得重大突破,由于医疗效果显著,保险业者开始将针灸治疗纳入保险范围;同时经过中医业者的奋斗不懈,欧洲联盟也成立了中国医学联盟 。
一句话:源远流长
推荐阅读
- 帕金森综合症的五大饮食禁忌 帕金森综合症的饮食原则
- 旧春白雪的意思是什么 怎么理解阳春白雪的意思
- 新栽的虎皮兰要浇水吗
- 中医心得体会3000字
- 孕晚期肚子硬邦邦的怎么回事
- 山药粥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
- 高车工一般是干什么的 高车工干什么工作
- 茶杯泡枸杞|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
- 在中国古画里经常出现的猫蝶相戏寓意是
- 溶栓性外痔最好的方法,血栓外痔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