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处暑后应防秋燥并添衣保暖
导读: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 。
文章插图
少食辛辣多清淡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
专家说,“秋燥”是指在秋季发现的以干燥为特征的病变,分温燥和凉燥两种 。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 。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 。
“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初秋时节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大家在初秋时节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润为主 。鲜藕、生梨、荸荠以及胡萝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 。多喝水、淡汤、菜汤、豆浆、牛奶等,而生葱、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
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
导读: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 。
文章插图
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红枣糯米粥、百合粥、莲子粥等 。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
预防“秋燥”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精神调养,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
穿衣要“酌情增减”
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散去凉意渐生,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 。现实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春捂秋冻”,不能死搬硬套,冻得适度才行 。
处暑时节暑热尚未退尽,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渐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应及时增减衣服 。”
“秋冻”还可引申为秋季的其他养生保健方面,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伤阴耗津 。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有效方法,应长期坚持 。
导读: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 。
文章插图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 。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公众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
【春捂秋冻处暑后应防秋燥并添衣保暖】
推荐阅读
- 秋冻可别冻出病
- 处暑代表什么
- 24节气处暑手抄报怎么画
- 8月份吃8种蔬菜有益身心健康
- 秋季养生滋补3妙招 处暑时节要养生
- 处暑养生怎么做?从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做起?
- 秋冻也要看天时晚秋时节要加衣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秋冻
- 立秋和处暑是什么意思,处暑是立秋的意思吗
- 立秋和处暑种什么植物 立秋和处暑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