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一个阳光奢靡的午后饮茶 。——之所以说这阳光奢靡,是因为那恰到好处的大气透明度、天气、温度在北方非常稀少,极难见到,只能去“遇”,用缘去遇 。另外,还得再减去俗物繁杂事事关己之时,这样一来阳光午后就更加少得可怜 。
因此每每倍感珍惜 。
文章插图
煮完一遍茶,筛毕,静坐看一瓣禅意浮沉,嫩芽在热水激荡下渐渐活色、袅袅生香 。淋毕壶后,静待片刻,再扬手倾下一道碧色的水柱,公道杯中氤氲雾气像一个眼神:
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深 。
看红茶在玻璃杯中妖娆,看绿茶在骨瓷盏中沉静,看白茶在乌釉杯中相得益彰……伪赵宋斗茶嘉木,仿前唐漏影之春 。不禁怀思李赵盛时:杯称御汝,茶名月团 。何处再觅得,伊公羹、陆氏茶?
倾汤入盏,凝神观想,入深禅定 。
文章插图
喝茶可以随意,可以随性,但并不是件随便的事,泡得一杯好茶,既要闻其香,啜其味,还要观其色,赏其形 。闻香知味是本能,观色赏形是本事 。自茶道兴盛,历代文人墨客、隐士高人,多赞茶道精深;邻国日本受到影响,甚至将茶道作为教子育人的必备课程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如我,已经很难找到时间和心情去观赏体会 。学业、竞赛、交际、讲座、社团,这些让我渐渐和校园里的大多数身影一样行色匆匆……
在大学里似乎有一切能使人长知识的条件,可又似乎缺少能使人长智慧的条件 。知识易得,心能记口能诵即可 。智慧难得,书上写不出,智者说不出,只有自己静下心来,真正沉下去入一回定,苦苦修行,走几次弯路、历几回痛苦,才能有所悟 。哪怕这智慧只有一个字,也实在难寻踪迹和规律,得来不易 。正所谓大道无形,大智若愚,大音希声 。
既然已经忙于得知识而荒于得智慧了这么多年,为了让冥顽不化的心稍稍受些触动,我放了一首古雅的音乐助兴 。身边是现代的音响在播放音乐,但手边的茶具依然古拙 。或橘木,或梨木、或桑木制成的茶夹茶匙纹路清晰、带着一股和茶叶同源的清香 。也许只有用竹木制作的茶具才能不夺茶的原味,而更添清醇 。木与叶分离了又在杯中相遇:遭采伐的竹木被弯折打磨成生动的姿态,被炒干的茶叶又以另一种形式活在杯里 。
这是死亡,还是永生?抑或这两样本不矛盾?
文章插图
手中宜兴紫砂壶上仿佛还留有制壶者留下的拇指印,轻轻抚上那依稀的纹路,一种人文关怀随着温热的壶体流入心间 。这手工壶里一定注入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温情,要不,怎么纵然沸水冲入,仍是提抚握拿均不烫手,和人的体温一样柔和呢?而且,我想这制作者一定是个气韵温雅的艺术家 。要不,怎么这壶越用越光润如玉,像多年的老友一样贴心呢?
细细端详那仿汝窑的粉蓝色小杯,釉面开片细密,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如鱼鳞,如蝉翼 。丝丝缕缕似漂浮在莹润的釉面,赏玩之趣妙不可言 。这粼粼开片的形成,开始时却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 。可见匠师开始是很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的 。但是,渐渐有些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 。这是人们将缺点转化成了优点?还是人们有时候嫌弃厌恶一种东西,只是由于没有发现它美的所在?
文章插图
佛说: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也许诗有魂,花有魄,佛有缘,茶有道,丹青自有风骨,原本跟人也是有缘的,有感应的 。所以人能从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里获得智慧,也是自然了 。但所谓妙理难寻,非生非灭 。又告诉我这缘分和感应,并不是手到拈来的 。就像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此间大道、个中彻悟,也只留给用心去看的人 。但愿,我从今学着用心,而不仅仅是用眼去看,能得到这碧波、翠叶、茶盅里智慧之万一 。
【茶中有风骨,片叶皆灵慧】
推荐阅读
- 这初冬,与一杯优雅的老茶相对
- 挑选紫砂壶要注意什么
- 寂寞时候,泡壶茶
- 饮茶三境
- 人生仿如茶 、浮沉淡香尽
- 这一盏茶,你中途放下 ,我却煮上年华
- 有了茶,尘世就是唯一的天堂
- 好茶的唯一标准!
- 我国茶具在宋元时期的发展
- 茶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