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茶园就在城旁边
【普洱茶香袅袅飘万家】“翻天覆地”是普洱市思茅区档案馆馆长熊德钦对30年思茅城区变化的总结 。
熊德钦今年50岁了,1982年他进入思茅县档案馆工作,现在他是思茅区档案馆的馆长 。
在这位档案工作者的电脑前,采访人员跟随着熊德钦回到了1949年,亲历了思茅(现普洱市)的没落、蜕变,看到了深深烙印在它身上的岁月痕迹,也看到了未来普洱“风拂松林千层绿,茶香袅袅飘万家”的别致城市景观 。
没落仅有千余人存活
向采访人员讲述思茅城区变迁的历史时,熊德钦打开了电脑,翻出了史料 。1942年至1949年,除遭受疟疾外,思茅(现普洱市)还遭到了日军的轰炸 。当时思茅城区街巷荒芜,残破不堪;城郊80多个村寨中的75个都渺无人烟,商旅马帮都绕道而行 。到1949年时,这个拥有3万多人口的滇南重镇,只有1000余人存活了下来 。当时有流行民谣说:“好个思茅城,倒了三城门,街心长野草,夜里虎进城 。”
重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
思茅城区的新一轮建设是在1955年,普洱道署几经易名后称为思茅专区,驻地又从宁洱迁驻思茅城区,至此,思茅城区开始慢慢从废墟中建立起来 。1958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现在的宁洱),1981年5月恢复思茅县;1982年,思茅恢复县制后,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思茅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思茅县城总体规划》 。那时的思茅县城规划面积为4平方公里 。
“1982年,我刚到思茅工作,那时思茅城区很小,没有公交车、出租车,甚至在大街上走一天也难看到一辆车经过 。” 在熊德钦收集的老照片中,其中一张是一辆汽车停着,一位老大妈好奇地凑近去打量汽车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拍的照片,那时汽车还很少见呢!” 熊德钦说 。
蜕变思茅改名变茶城
思茅城区的再度崛起,缘于改革开放,其中1982年思茅恢复县制后,到1993年撤县设市,思茅城区迎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1991年起,政府每隔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普洱茶节 。2003年,思茅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茶城”;而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当地政府也提出将着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城市品牌,这些无疑都与普洱茶息息相关 。
事实上,思茅城区变化大,采访人员也感同身受,在采访人员驻站两年多时间里,也见证了许多巨变,比如现在思茅区政府门口,是一条宽敞的街道,而在2006年前,那里还是一条小胡同,周围都是一些土木结构的破旧房子;在北部新城区,两年前还是郊区,但现在,公路网线已经初具规模了 。
未来茶香袅袅宜居城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昆曼国际大通道贯通,泛珠三角合作深入推进和普洱市特色支柱产业建设步伐加快,思茅城区亦普洱主城区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前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这需要从思想上、城市建设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步伐 。
按照最新的《普洱市城市景观规划》,思茅城区将在现有的19平方公里基础上增加14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区的体量能够容纳20万人,2020年能够容纳40万人,北部新城将建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等9大重点建设项目 。主城区城市的景观特色定位为“世外山水之城,宜居休闲之都,茶韵飘香之城,民族多彩之乡” 。规划将突出城市风貌体验轴和茶文化印象轴,形成“风拂松林千层绿,茶香袅袅飘万家”的别致城市景观 。
推荐阅读
- 普洱茶是有生命的茶
- 飘散在诗里的茶香,别有一番滋味!
- 炊烟袅袅形容什么
- 有机茶香遮不住
- 普洱茶具之紫砂壶艺术
- 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 探寻现代普洱茶的起源和中心
- 一盏茶香,一场邂逅
- 茶香消暑心清爽
- 抿一口茶香,沐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