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屋之饮――茶

茶 , 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 , 经历了药用、食用 , 直至成为人们喜爱的饮料 , 已有数千年之久 。在漫长的岁月中 , 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利用、开发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 , 为人类文明史留下绚丽夺目的一页 。追本溯源 , 世界各国引进的茶种 , 采用的茶树栽培方法 , 茶叶加工的工艺 , 茶叶品饮的方式 , 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 ,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播出去的 。【比屋之饮――茶】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 , 不仅因为存在最原始的野生大茶树 , 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最先认识和利用茶叶 ,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培育和创造出光彩夺目、千姿百态的茶文化 。虽然中国茶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 但真正饮茶蔚然成风和完善品茗艺术 , 还是在唐代 。陆羽(733年――804年)考察了各地的饮茶习俗和总结了历史的饮茶经验 , 撰写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唐人封演曾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 说茶之功效 , 并煎茶炙茶之法 , 造茶具二十四事 , 以都统笼贮之 。远近倾慕 , 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 ,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也 。于是茶道大行 。” 唐朝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最为鼎盛的年代 , 那时东方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挥着一柱擎天辉耀四方的作用 。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 , 更没有能超越它的 。然而唐朝在当时世界上和对以后时代影响最大的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 , 它呈现出中华文明在处于巅峰与极盛状态时 , 万紫千红 , 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 , 这也表现在茶文化上 。茶文化的始靡是与唐社会、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 。唐朝 , 国家统一 , 经济繁荣 , 文化昌盛 , 社会安定 , 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 这一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 ,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行包括茶业的发展 。交通的发达、开明的经济政策促使商人积极贩茶、卖茶 , 为饮茶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市场条件 , 而促成“举国之饮”、“比屋皆饮”的饮茶之势 。饮茶也因适应宫廷统治需要而得到大力重视和提倡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 , 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 。《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 。”随之西藏饮茶习俗蔚为时尚 , 以使奶与肉食为主的边民得茶之大益 , 达到“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于是自唐代开始了马回经(今维吾尔族)等边民长达数世纪的“茶马交易” 。与火热的酒文化比起来 , 盛行于唐的茶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高雅、深邃、清心、宁神 , 饮茶过程就是一个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过程 , 就是灵魂的荡涤净化过程 。饮茶与文人的理想结合在一起 , 变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 , 唐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茶道 。从法门寺出土的一组极为珍重而巧夺天工的金银茶具看 , 唐人为茶道投入的已不仅是不惜代价的物质与技术 , 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至爱 , 是一种理想的倾注 。唐茶文化的发展 , 激发了文化创作的激情 , 文人、士大夫尽兴饮茶 , 将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 , 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 。因而 , 自唐以来 , 从流传下来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看来 , 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 , 还是从形式和内容 , 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时代 。李白、杜甫、白居易、卢仝、杜牧、皮日休、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 无不留下世人称颂的茶诗 。如李白的仙人掌名茶诗;自称“茶叶行家‘的白居易写诗50首;皮日休以《茶经》为内容用诗注释 , 写下 , 《茶中杂咏》10首与陆羽唱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茶诗于古诗作 , 诗中写到由于茶味好 , 竟一连吃了7碗 , 且细细品味 , 每碗便有一种新感觉 。“一碗喉吻泣 , 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 ,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 平生不平事 ,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七碗茶诗把饮茶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觉描绘得有声有色 , 淋漓尽致 , 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 。类似的茶诗多达百首 , 题材涉及到茶的栽、采、制、煎、饮 , 以及茶具、茶礼、茶功、茶德等等 。可以说在唐代不饮茶做不了名诗人 , 名诗人无人不写茶 。更有甚者 , 一些爱茶成癖的诗人还热衷于从事茶的其他活动 , 如诗人白居易“平生无所好……如获终老地……架客结茅宇 , 砍壑开茶园” 。诗人陆龟蒙“有田数百亩 , 嗜茶、置园顾诸山下 , 岁取租茶、自判品弟” 。茶文化的繁荣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 , 饮茶还借信佛而盛行 , 渗透到了宗教文化之中 , 从而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 。再从法门寺唐代的唐僖宗供佛骨舍利的系列金银精美茶具来看 , 其造型和纹饰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 且入藏地宫供奉公里骨舍利 , 反映了唐代以茶敬佛、献佛的习俗 。茶性宁静清雅、质朴致和、淡泊去欲 , 僧人从饮茶实践中发现 , 饮茶既可提神醒脑 , 消除疲乏 , 修身养性 , 又能补充水分 , 获得丰富的营养 , 因而茶深得僧人喜爱 , 饮茶逐渐成为寺院生活的重要内容 。佛教寺院兴起的种茶、制茶、研茶 , 尤其是饮茶风尚 , 在唐朝佛教极大的社会影响下 , 由僧及俗 , 促成了唐“风俗贵茶”的局面 。而这种“贵茶”之风 , 还让专来大唐留学的日本名僧传播到日本 , 从此日本有了茶树、茶园 , 产生了日本的茶道 。概而言之 , 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了茶、茶因佛而兴 , 所以有“花佛―味”或“茶禅―味”之说 。茶文化给中华民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形式、新的内涵和旺盛大的生命力 。饮茶交谈、赋诗 , 为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 , 根植于民间社会生活的沃土 , 积淀、固定为一种民族文化形态 。这是茶文化盛行、流行、繁荣至今的社会基础 。继唐之后 , 从宋人的《品茶录》 , 到元曲的《玉壶春》 , 再到明人郎璞的《七修类稿》到《茶疏》及老舍的《茶馆》 , 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