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国茶的摇篮

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可能谁也不能忽视四川 。因为四川是中国茶的摇篮,最早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说是距今约3000年前古巴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年年进贡给天子周武王 。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副对子 。有人说这付对联是形容四川茶馆风光的,其实这副对联已经是中国茶馆的招牌了 。我这么说是有证据的,有一篇《官场斗》的评书,讲的是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刘墉拿太后恩赐的蒙山茶招待九王爷,评书中说:“您看过去茶馆儿门口儿,都有幅对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哎,说的就是‘蒙山茶’ 。这是‘贡品’啊 。别看他是王爷,还真没喝过 。端起盖碗儿,掀开,喝了一口 。哎呀!香味儿沁透肺俯,久凝不散 。”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反映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的小说中描写茶铺的场景时也说到,“邢家茶铺只有半里多路,韩燕来几分钟就走到了 。多日不来这里,处处觉着生疏变样,连吊着的那两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的油漆招牌,也仿佛脱落了颜色 。”
为什么中国的茶铺会以蒙山茶为招牌呢?因为蒙山茶的名气太大了,它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 。唐代白居易的《琴茶》诗句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作诗说“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的确,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
去年我有幸到雅安出差,抽空到蒙山体验了一次茶文化寻踪 。雅安古称“西蜀漏天”有“雨城”之名,还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 。在雅安城市里的音乐广场上有一个女娲补天的雕像,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天就在雅安那里漏了个窟窿,可能当时女娲也没有把那里的天补好,至今还是多雨 。但是,也因为那里多雨,为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生长环境,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的发现地就在雅安的蜂桶寨 。
【四川:中国茶的摇篮】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 。我们那一天到蒙山,也是细雨蒙蒙 。在蒙山脚下,一派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环抱农舍,田陌纵横绿浪翻涌,满眼的绿色已经沁人心扉 。漫步登山更是满目苍翠令人心醉,片片茶园,堆青叠翠,蔚为壮观 。古刹、佛寺的红墙梵宇掩映于茶园翠霭之间别增情趣 。据说如果天气晴朗,从蒙顶远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南观峨眉金顶,北望夹金雪山,向东俯视,可见原野平畴,溪涧纵横,风景如画 。可惜天公不作美,留下些许遗憾 。
既然是说茶文化,我就不介绍那里其他人文景观了 。只说说那里的茶园、茶叶、茶水和茶博士给我留下的印象 。蒙山上有一座茶史博物馆,由张爱萍题写馆名 。博物馆的一位女导游热情接待了我们,她可以称为茶文化的专家,渊博的知识从她的口里娓娓道来,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幽默风趣,让我们在一边观看着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茶具、碑碣,一边在发出会心的笑声中领略了川西土地上厚重的茶文化发展脉络 。
原来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关于这位祖师爷还有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呢 。在那位女专家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皇茶园 。皇茶园座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形似莲花小山头之中,可谓“风水宝地”,汉代被誉为“甘露大师”的吴理真种植的七株“灵茗之种”就在这里 。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 。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该园以石栏围绕,两侧石门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 。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
1734年,满清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当时采摘仙茶是有礼仪的,沈廉在《退笔录》记载:清明时节,由县令择吉日率名山墙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峰,命僧会司率蒙山十二采茶僧,焚香礼拜后入园,摘其嫩叶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后装入两只银瓶称“正贡” 。这三百六十片芽叶,贮藏在两只银瓶中进贡应变都,供皇帝祭天祭祖之用,有人称它为:“人间第一茶” 。同时在周围的大五峰采叶精制成28斤茶,装十八只锡瓶,称“陪贡”或“凡种”,用木箱装好,裹以黄绫,盖官印,择古日,派人昼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县均谨慎护送,只供皇帝享受 。
听说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喝的好茶,到此的游客自然要品尝了 。我们在女专家级别的导游的陪同下品茶,更增加了文化的韵味 。她介绍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艺是精神艺术享受,器具要十分讲究,条理分明,有艺术美感 。四川的茶具最有特色的是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 。茶盖谓之天,茶船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一副茶具便寄寓了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原来这里还有哲学,说的好”我们不由得鼓起掌来 。
有人问:“中国的西北地区也用盖碗喝三炮台茶,不知道这盖碗是谁发明的?”女专家笑了说:“先生们不愧是文化人,好学习,什么事情都讲究个刨根究底 。这盖碗应该是四川人发明的,就说这个茶托为什么叫茶船吧,传说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因为开始为木托,后以漆制,所以叫个茶船 。但从考古发掘来看,它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只能作为传说故事 。但是,因该是起与四川,因为四川的彝族至今还用着木碗和漆器,而且四川出土的漆器很有历史,我这个四川导游当然要为四川人的聪明说话,各位先生不要见笑 。”
接着,女导游介绍了盖碗茶的好处,她说,中国人喝茶讲究喝热茶,方能泌脾、提神、清心 。盖碗茶,可以说真正是把饮茶艺术实用化了 。这个茶碗上大下小,盖入碗内喝茶时不易滑落,下面有茶船避免烫到手 。人们一只左手就可以端起茶船,重心平稳,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就可以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用杯盖遮挡茶叶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腾出的右手来,可以用茶盖在水面刮动,这叫做翻江倒海,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很科学的 。女导游又风趣地边做动作边介绍说:“喝盖碗茶讲究姿态,你可以从一个人喝茶的姿态上看出这个人职业 。你看川剧中的角色,如果是一个秀才他喝茶的姿势是很文雅的,左手端起茶船,右手捏起茶盖向外波动水面,喝茶的时候,用茶盖遮住口鼻,轻吹细吮茶水,那叫‘斯文’ 。如果是一介武夫,左手大把的抓起茶船,右手也是一把抓的拿着茶盖,使劲的拨动水面,然后大口的喝出动静来,那叫‘牛饮’ 。再看青衣花旦喝盖碗茶,那杯盖的手要做成兰花指的样子,那叫‘淑女’ 。”她这么一说,我们都学了起来,她笑着夸奖我说:“这位先生的样子一看就是个文化人 。”
再说蒙山的茶叶,“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 。品种很多,我们一时也记不住多少,只记得什么黄芽、雀舌、雨前、甘露等等 。我想黄芽、雀舌可能是因型得名,雨前应该是谷雨之前采摘的嫩叶,甘露是因为蒙山茶祖师吴理真被誉为“甘露大师”而得名 。在我的印象中雀舌是好茶,四川有一句民间对联说:“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那里?听他摆龙门阵,在饮三盅 。”还有一句文绉绉的诗句说“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不过我们那天没有品尝雀舌,而是每人来了一碗黄芽 。
在茶叶的故乡泡茶也有讲究,茶博士是个小伙子,手臂上挽着一把长嘴大铜壶,远远的给你的盖碗里注水,导游说:“这叫蛟龙入海,既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有科学道理 。因为我们喝的是嫩茶叶,俗名叫‘丫丫茶’水温太高了,会把茶叶烫过头,因此茶博士掺茶水的时候远远的注水,滚开的水在空中会有一个降温的过程,到了碗里刚好85度到90度左右,同时水注到碗里翻滚着搅动了茶叶以便快一点让客人品尝 。”大家一看,果然碗里的茶叶都是Y字形的嫩芽,向上挺立着,十分优雅惬意 。那碗茶汤色、香、味俱全,颜色嫩绿嫩黄,汤水碧清味醇,香气馥郁诱人,入口鲜爽香郁,令人精神为之爽快异常 。
“好茶要有好水”,女导游说:“陆羽在《茶经》中总结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天我们这里就是用的上等的水 。还有说法茶与水讲究最佳期组合,龙井茶要用虎跑水,蒙山顶上茶要配扬子江心水 。古人说是要注意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清、活、轻’是水质要求,也就是要干净、来源于活水,质地要轻;‘甘、洌’是水味的要求,甜美无咸苦,清凉爽口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用软水,不用硬水,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要少 。”大家听了女导游的一席话,不由得说:“看来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没有条件喝到好的茶水了 。”女导游笑了:“也不能那么悲观,城市里的自来水也是卫生的,不过各位先生要是讲究的话,你每天晚上接一壶自来水放到那里,让里面的氯气挥发掉,再来烧开水沏茶就可以了 。”
那一天,我们边品尝着香茶,边接受着中国茶文化的熏陶,真长了不少的见识 。那个女专家兼女导游告诉我们,在家里待客就有学问,有一种说法是“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七分茶,三分情”,端给客人的茶水应该是冲至七分满,当客人喝剩三分之一的时候再续水,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表示主人有学养 。
那一天的蒙山之行的确是不虚此行 。下山的时候,回头眺望云雾葱茏的蒙顶主峰,青盖如云,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古寺梵宇若隐若现,恰似仙山琼阁 。我想今后无论到哪里旅游,都要像这次一样带上录音机,请最好的讲解员说说文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