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1、艾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及其作用是什么?
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一般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时注意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 。

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2.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3.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4.熏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5.熏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6.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薰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薰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7.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薰灸; 禁忌由于药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或距离稍远些,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3.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2.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3.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4.熏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5.熏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6.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薰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薰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7.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薰灸; 禁忌由于药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或距离稍远些,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3.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4.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5.重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施熏灸 。6.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男女的**、**、睾丸等不宜施熏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均不宜施熏灸 。7.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熏灸 。8.在熏灸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直内香火灼伤皮肤 。尤其幼儿患者 。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 。9.偶有熏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10.熏灸施术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王氏直内薰香四季调元馆
2、针灸多了对人体有危害吗
长时间、不间断地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灸治疗,并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无限叠加” 。多数情况下,如慢性疼痛、火针治疗、月经病、周围神经病等,有适当的治疗间隔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患者的“针刺得气”(所谓“针刺得气”是指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的作用 。

扩展资料:
实施针灸时,注意5个事项:
1、不能在过饥、过饱、过劳或醉酒的状态下进行针灸 。
2、针灸前要保持轻松的心情,避免情绪过度紧张 。
3、尽量不化妆、刮舌苔、喷香水,以防影响医生对身体状况的正确判断 。
4、在针灸前去一次卫生间,避免针灸后留针(指进针后将针置于穴位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停留一二十分钟)出现不适,或针灸腹部时对膀胱产生刺激 。
5、针灸后要注意皮肤清洁,不需要专门进行皮肤消毒,只要不接触脏水、油污等不干净的东西即可,以避免针眼感染 。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针灸虽好也不可天天扎 注意这5点才能科学养生

知点皮毛就当老师,不要拿中医说事,几千年的文化不可玷污

针灸具有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等作用 。单就针灸来说对人体没有什么损害 。

1,针灸是通过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是故针灸时体内的气血活动较平时为高,尤其用泻法更是耗气 。
2,如果用针太多或次数太多,会造成真气外泄,对机体是有害处的 。

注意卫生,注意休息,针灸同样会消耗人体的精力 。

长期针灸的话应该说是无害的,当然只要是手法得到,取穴准确,对于针灸是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对身体整体是没有坏处的 。但是不要过于频繁地扎同一个穴位,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他是一种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穴位等传导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的疾病 。主要特点有以下:一、有广泛的适应症;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而且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的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还经济;第四、没有或者是很少有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 。
3、艾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调和阴阳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 。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

艾灸注意事项
1、注意寒冷,注意保暖,注意在艾灸的时候,尤其是冬季不要碰冷水 。
2、艾灸期间不要生气,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
3、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 。
4、患有胃肠疾病的,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吃饭 。
5、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
6、艾灸前可以洗温水澡,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稍稍烫一点皮肤的温度 。
7、有些人艾灸的时候,想泡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你可以泡热水脚,水温要高于50度 。
8、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

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注意事项:(1)施灸部位,一般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2)施灸时注意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 。

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过程中,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治疗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 。一个穴位艾灸完毕,要轻轻拍打或者揉穴位及周边位置,这叫封穴,然后要用衣物遮盖住艾灸部位,艾灸后不要马上洗手 。注意事项: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和疗程,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和合作 。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要保持干净,灸后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 。在灸治过程中要防止灸火灼伤皮肤,如有起泡时,可以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吧水泡挑破 。如果灸后身体不适,如身热、头昏、烦躁,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缓解症状 。施灸时要注意安全用火,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 。

艾灸疗法历来就被医家公认为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传统中医认为,气血通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艾灸疗法可以使高温透彻身体肌骨经脉,使寒冷的气血温暖起来,流动更加畅快 。
艾灸禁忌: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

艾灸的禁忌:
因为艾灸一般用火熏灸,施灸不经意会烫伤起局部的皮肤,另外,施灸的过程中要损伤一定的元气,所以某些部位或某类人是不能使用艾灸的 。艾灸的禁忌就是这些了 。古代施灸法,禁忌比现在的多,某些禁忌情况需要遵循,但是有些是可以打破的 。
面部等一些暴露在外的部位不要直接艾灸 。以防瘢痕的形成,使美观受到影响 。
妇女经期或者十分劳累,以及过度饱、过度饿、醉酒、出汗、情绪波动忌灸 。
某类传染病、高烧、晕厥、癫痫期间,或身体机能衰竭,瘦骨虚弱等忌灸 。例如精神病患者等无自制能力的人忌灸 。
艾灸的注意事项:
一心一意,持之以恒:施灸时需要保持注意力,施灸时不能分心,保证艾条不会移动,固定在穴位上,避免伤到皮肉,浪费时间 。艾灸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虽然短期没有什么效果,但是长期坚持能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 。
保证身体姿势、穴位的准确性:身体姿势不但要满足艾灸的需要,而且保证舒服、放松,要根据所计划的方案找准穴位,从而得到预期的效果 。
防火:当下,人们的衣着都含有很多容易燃着的成分 。所以,实施灸时必须得注意避免落火,特别是用艾炷灸时需要更加小心,避免艾炷翻滚掉下 。用完的艾条灸,可以把艾条点燃的一头塞进比艾条直径略粗的瓶内,可以加快熄灭 。
避免感染:因施灸不当或化脓灸,导致局部烫伤,可能起疮,引起灸疮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起疮,千万不能把疮搞破,如果疮已经溃烂感染,需要立即使用消炎药 。
4、艾炷灸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及其作用是什么?
【艾灸的特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的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









编者语:灸法虽然简便易行,但若不掌握其适应症及其操作方法,有时也会发生意外,故此施灸之前应适当地了解一些灸法的注意事项 。

一、灸法注意事项

灸疗虽然法简方便,但在临床应用时,尚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疗之法,并取得患者的合作 。

2、施灸前根据病情,选准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并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

3.腰背、腹部施灸,壮数可多:**四肢施灸壮数宜少;头颈部更少 。青壮年施灸壮数可多,时间宜长;老人、小儿施灸壮数应少,时间宜短,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

4.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 。

5.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过量,避免过分灼伤,引起不良后果 。尤其对老人、小儿患者更应如此 。

6.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

7.非化脓灸时,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

8.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刺激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

9.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

二、灸法禁忌

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但和其他的穴位刺激疗法一样也有其禁忌 。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

1.禁灸部位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 。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 。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 。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 。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 。

2.禁忌病证 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

.其他禁忌   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 。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

三、灸法意外

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 。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 。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 。早在我国晋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渊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针灸甲乙经·卷三》)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 。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所以在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之,以壮其神” 。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 。

(一)晕灸

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 。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 。应引起注意 。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 。

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 。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 。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 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 。

1.原因

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 。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

(1)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 。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 。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 。

(2)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 。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 。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 。

(3)体位原因 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 。

(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

2. 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以下三期 。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 。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 。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 。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 。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 。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

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 。

3. 预防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 。其实同样适于晕灸 。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

(1)心理预防 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 。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 。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 。共分三法:

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

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 。

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 。

(2)生理预防 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 。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

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 。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 。

4.处理方法

(1)轻度晕灸 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 。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 。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

(2)重度晕灸 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 。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 。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

5.病案举例

谭××,男,14岁,学生,1989年4月8日来诊 。患者于1日前因饮食不洁而致腹泻,每日约7、8次,泻下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给予艾条用固定式熏灸器灸关元 。熏灸至60min时,患者感 心慌头昏,恶心欲吐,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大汗出 。当即停灸,针刺双内关穴,5min后心慌减轻,留针20min,症状消失 。

(二)灸疗过敏

近年来,陆续有报道,采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 。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 。最近亦有单纯毫针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 。下面重点介绍引起艾灸过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之法 。

1.原因 常见的有以下二种 。

(1)体质原因 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 。

(2)药物原因 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结果10小时后,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引起过敏 。

2.临床表现 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 。

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则须一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10小时 。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覆出现 。

3.预防方法

(1)询问病史 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 。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亦应慎用艾灸疗法 。

(2)慎察先兆 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 。

4.处理方法 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 。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 。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g 。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 。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

5.病案举例

例一 李××,女,30岁 。1975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妊娠8个月,于3月17日经某医院产科检查胎位为臀位,嘱患者回家每日早晚取膝胸卧位20min 。翌日晚,患者自用市售艾条,灸至阴穴20min,约一小时后,觉胸背,四肢瘙痒 。第三日晨,眼睑,口唇及面部浮肿且痒,背胸、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瘙痒难忍 。拟诊为急性荨麻疹,予中药三剂服用,停用艾灸后,诸症状消失 。夜间,她自拿艾条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复现,且较前严重,并伴胸闷,呼吸困难 。自述外阴亦肿,排尿困难 。既住无过敏史 。予服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

例二 巩××,女,28岁,1998年 12月 19日初诊 。右侧口眼歪斜1日 。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西医诊断: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颅外段) 。治则:疏风散寒,化痰通络 。治法:1.背部膀胱经走罐 。2.面部常用穴浅刺,留针30min,每日1次 。3.艾条温和灸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各20min,每日1次 。操作:患者仰卧,取右侧翳风、耳垂前下方,艾火距皮肤约3cm,局部觉温热为度,每穴各灸20min 。

12月22日,针灸已2日 。右侧耳郭水肿,以耳轮为甚,微红,非凹陷性,无疼痛及瘙痒 。考虑为艾烟过敏,停灸,余治同前,次日耳郭水肿消失 。12月28日,取下关、地仓、颧*s,每穴各灸20min,一日2次,艾火距皮肤约 8~10 cm,局都觉微热 。1999年 1月4日,右侧面颊部水肿,不红,不热,左侧无异常,四肢无水肿,查尿常现无异常 。嘱停灸,余治同前,未再出现水肿及其他异常反应 。

患者对青霉素、鱼类食物均有过敏史 。

(三)灸疗中毒

灸疗中毒,多见于用药灸条施灸 。

1.原因 因药灸条中大多含有雄黄,点燃后可形成砷的烟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慢性甚至急性砷中毒 。

2.临床表现 一般于灸疗过程中或灸疗之后,出现流泪、咽痒、呛咳等症状,随之发生流涎、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气急 。严重者可有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冷汗淋漓、吐泻交作等症 。

3.预防方法 砷中毒问题应引起医患人员重视,应用时要做好防护工作,限制用量(每次不超过半支),对孕妇、过敏体质者禁用;对长期应用药艾条的医患人员做砷的常规检查 。为了彻底防止砷中毒,应研制开发不含砷的药灸条 。

4.处理方法 停有药灸条治疗,症状轻微者,一般予可采用绿豆汤送黄连素 。以200g绿豆煮成500g汤剂,黄连素6片,每日分3次送服 。症情重者应送医院治疗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忌用,高血压患者忌用 。伤口炎症忌用,注意燃烧火星,用完熄灭 。【女性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