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辱茶”事件

我们都知道茶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利,对陶冶情操也大有好处,所以,现在几乎人人都说喝茶好,甚至有人还会以会品茶和品好茶来显示自己的品位和身份 。可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却出现了一段以饮茶为耻的日子 。当时,在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北朝魏的境内,人们把茶饮称为“酪奴”,意思是茶为牛羊奶的奴才 。与这段历史相关的核心人物就是我们这期要讲的茶人王肃 。《茶经》引用《后魏录》说出了故事的梗概:“琅邪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 。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 。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虽然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将这段记录翻译成现代文的过程中,在最关键的“茗不堪与酪为奴”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一个坚持,王肃在回答“茶与奶相比谁优谁劣”的问题时,认为茶连做酪的奴才都不配,而且这个观点,在目前茶文化圈子里好像还占有优势;另一个则说,王肃的意思是,茶不堪容忍给酪做奴才的卑微地位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到底谁是谁非,我们在下结论之前,不妨看看《洛阳伽蓝记》关于这段故事更详细的一则记录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 。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 。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 。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以味言之,甚是优劣 。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高祖大笑,因举酒曰:“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 。”尚书右丞甄琛曰:“吴人浮水自云工,妓儿掷绳在虚空 。”彭城王勰曰:“臣始解此字是习字 。”高祖即以金钟赐彪 。朝廷服彪聪明有智,甄琛和之亦速 。彭城王谓肃曰:“卿不重齐鲁大邦,而爱邾莒小国 。”肃对曰:“乡曲所美,不得不好 。”彭城王重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 。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 。”其彭城王家有吴奴,以此言戏之 。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 。意思是说,王肃初投北魏的时候,不吃羊肉,不喝牛羊奶,吃饭常就着鲫鱼做的菜,渴了就喝茶水 。当时京师洛阳地区的鲜卑贵族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漏卮” 。可是,过了几年,在孝文帝元宏举办的宴会上,王肃却吃了很多羊肉和奶粥 。元宏觉得很诧异,就问王肃:“先生是中原之人,口味与我们不太相同,你觉得羊肉和鱼肉相比,茶水和奶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王肃答道:“羊是陆地上的美食,鱼是水里的美味 。因为喜好不同,人们对这两样东西各有所爱,各以为佳 。所以,无所谓谁优谁劣 。羊好比是齐、鲁大国,鱼则好比邾、莒小国,各有所属,各有所爱 。”说到这里,具有争议的那一句话又出来了——“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有人翻译的结果是“只有茶不行,只能给酪做奴” 。但是,我倒觉得,结合前文,翻译成“只有茶既不是大邦又不是小国,所以给酪做了奴隶,虽然这并不合适,但是也没有办法”也许更合适 。王肃的意思也就是说,在鲜卑人的地盘上,羊肉吃得多,喜欢的人自然也很多;鱼肉吃得虽少,但是喜欢它的也自有人在,惟独茶饮,并没有被人接受,处在一种不合适的位置上,所以没有办法,被看作酪的奴隶了 。《洛阳伽蓝记》在其后还记有“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 。就是说,从此以后,朝廷官员以及达官贵族举办宴会,虽然备有茶水,大家却耻于喝它,因为它是“酪奴” 。于是,认为王肃为了拍马屁而“辱茶”的声音又大了起来 。既然这样,王肃到底是不是在拍马屁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王肃其人以及他和孝文帝等人的关系 。《魏书》在给王肃作传的时候,介绍说,他字恭懿,琅琊人(今山东临沂),是王导的后裔,涉猎经史,颇有大志,因父兄被萧赜所杀,在太和十七年投奔了北魏 。孝文帝在邺城接见了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促膝长谈,直至深夜也不知疲倦 。而且这种器重与礼遇与日俱增,皇帝的亲信、贵族没有人能离间这样的信任 。有时候,他们还会回避左右,谈到深夜也不停止 。君臣之间以刘备、孔明自喻,在孝文帝的眼里,王肃就是春秋时的伍子胥 。王肃确实也不负信任,深受其宗贤王俭熏染的他,掌握“南朝前期制度之总和”,“遂能抱持南朝之利器,遇北主之新知”,“蔚成太和文治之盛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二篇《礼仪》)而孝文帝借助王肃进行的政治、文化革新的目标就是实现全面“汉化”的文教,这不仅包括要实行南朝官制,还包括说汉话、穿汉服,甚至自己的姓也从鲜卑的“拓跋”改成了汉姓“元”,连汉人落后的门阀制度他也要照学,他的儿子太子元恂反对改革,最终也被逼自杀 。所以说,王肃实在没有必要通过贬低汉人的茶来拍一心向往汉族文化的孝文帝的马屁,尽管《洛阳伽蓝记》上记载的那段故事里王肃确实也不免有一些讨鲜卑人皇帝开心的奉承话 。王肃没有必要在皇帝面前说茶的不好,相反地,倒是在迫切地向他反映茶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这一点从接下来的文章中就能读出来 。在王肃回答完了孝文帝的话后,孝文帝大笑,出了个谜语“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让大家猜,御史中尉李彪和尚书右丞甄琛都通过两个熟能生巧的例子猜中了谜底是“习”(繁体字“習”) 。这是一语双关的话 。一方面,孝文帝的话是说给王肃听的 。刚才王肃向他反映说,在推行汉人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鱼肉比较容易被接受,茶水的地位则非常不恰当,需要领导重视这个问题,领导现在给了个“习”字,就是说,这是习惯问题,时间长了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解决了 。另一方面,孝文帝的话也是说给鲜卑人听的,意思是谁要学到了“文化”,谁就可以得到“金钟”,因此,彭城王在大家都知道答案了以后还要跟上一句:“臣始解此字是习字 。”【南北朝时期的“辱茶”事件】如果王肃真是拍马屁要说茶的不好,孝文帝也被这个马屁拍得很爽的话,其后的朝贵宴会上就不可能会每每都备有茶水了 。相反地,虽然鲜卑显贵们耻于饮茶,却总要在宴会上备茶,或许这备茶一项正是鲜卑人向南朝所学的礼制里的一项重要内容呢 。如果王肃真要说茶不好,彭城王也就不会对王肃说“你明天来我家吧,我给你设下你偏爱的‘邾莒小国’,还有‘酪奴’”了 。显然,王肃是爱着茶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乡曲所美,不得不好 。”从这些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彭城王是在刁难王肃,尽管他们都是孝文帝的“社稷之臣”,都是极力支持孝文帝的革新的,但是彭城王作为皇族和鲜卑人,总是不甘汉人王肃的地位高过自己,这一点,同是革新股肱之臣的任城王澄在支持和推广汉化的同时,同样也不忘诬陷王肃谋叛 。“一朝令肃居其右”,这些鲜卑皇族的优越感就会产生危机,他们当然要不遗余力地贬低王肃,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其实就是在提醒王肃,他不过是鲜卑人的奴才而已 。“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也要同样受到了嘲笑,面对强大的压力,本来是正常的、正确的生活方式,也变成了不正常、不正确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标榜自己以茶为饮呢?所以,朝贵宴会上,大家当然要耻于饮茶了 。面对这样的境况,王肃并没有奋起反击,只是谨慎应对,终得保全自身,期间应该也不乏用言行去改变这种成见的努力,并且可以想见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鲜卑人对自己和茶的认识 。这种以隐忍去面对强悍,以柔和去克制刚硬的方式不正是茶文化的突出特点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