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那些事


紫砂壶的那些事

文章插图
有人说:现在收藏界最弄不懂的是两样,一是紫砂,二是玉器 。我想,玉器哪怕再差也是块美丽的石头,浙江的青田石就算打碎了,小块的还可以做东西卖钱,那紫砂壶呢?碎了就是碎了,本身就是一坨泥嘛,那么为什么有些紫砂壶的价格和玉石、青田石不相上下呢 。
国家进入新历史时期三十多年来,茶文化的复苏与城乡茶馆的无处不在,紫砂壶这种原本只作为茶具的身份竟然急剧飙升 。上世界八十年代前期,一把名家壶换一座小洋房的事煽动着收藏者们发家致富的愿望 。这也大大地促进了原本凋零的紫砂工艺生产,扩大了从业者的队伍,带动了相应的许多“卫星”式行业 。
紫砂壶的市场及收藏队伍遍布全国 。但至今对于紫砂壶的识别还是很模糊的 。从其发展来看,一开始是觉得好玩与实用,有了圆的要方的,有了光货要花货;二是看底章,讲名头 。这给许多二道贩子及大批仿制者有可乘之机,造个名家的假印章太方便了;三是讲功能,壶的盖口、出水一一衡量比较起来;四是看泥料的真伪,因为一段时期风传宜兴丁蜀镇封矿了,许多人就像家中快断粮一样赶快去买,这使得不是由真正紫砂矿泥,而是由普通石粉加化工色剂的“化工泥”大肆猖獗使紫砂壶从“魔壶”转到“化工壶” 。“化工壶”经高温烧制后,泡茶并不会产生毒性,它只是非紫砂矿泥做的茶具而已 。还有一些人盲目崇尚名头不去审视壶的泥、技、神,于是市场上又出现了“代工壶” 。一些人组织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请来“枪手”代做,自己出面接待,并在壶上盖自己的印章或者在壶底签刻名字,自己亲手做的不多 。一些“枪手”也乐于从中学技术,创收入,跳槽或自立门户;五是讲究看职称,殊不知政出多门,要得到一个职称的渠道太多,有些连根本不会做壶的二道贩子也变成“大师”了 。国家级的紫砂工艺大师徐秀棠说:“大师的作品就一定是大师级的吗?”言下之意是有些“大师”做不出好作品 。确实,就算是名画家的作品也不乏泛泛之笔的应酬之作,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
由于丁蜀镇黄龙山的紫砂矿源一度被滥采滥挖去烧制琉璃瓦等建材,造成极度浪费,政府是在2000年禁止过四年的任意开采 。但是,宜兴一带的紫砂矿这些年来只开采了储量的十分之一 。紫砂矿泥枯竭只是经营者的一种炒作手段 。试想,一把壶才用几两泥?自己到山脚下挖几麻袋的石块送到炼泥厂粉碎加工一下又可制多少壶?问题是目前没有国营的采矿单位了 。开一个矿,在三四百米地下挖出的石块还要分拣、粉碎、腐熟、炼制,要付很多人的工资成本 。然而一斤砂泥又卖多少钱?有人拿了泥去烧成壶,一把只能卖数十元、几百元,有的竟能卖到成千上万元、十几万元、上百万元,这种附加值的提升让收藏者怦然心动,只希望淘到一把老壶、名壶 。说到老壶,何时以前的才叫“老”?有的以深浅色论,有的以开采时间论 。丁蜀陶瓷城有一家专卖“**”前后大批运到海外又返回来的“老”紫砂壶,当年两三元一把,现在起码是千把元一把 。也因为求“老”,又刺激起了一种专作外涂皮鞋油、打蜡、沤泡、烟熏等的伪饰行当,他们的许多方法在我的《鉴壶》一书中详细介绍过 。只是,现在不少玩壶的人大多提高了识别水平,炼就了火眼金睛,伪饰的壶在市场上也少了许多 。
顾景舟先生曾说壶要精气神三者统一 。他不知道自他以后在紫砂壶制作上有那么多的技法令市场鱼龙混杂 。这三个字前还要加上一个前提:泥 。真正紫砂优质矿泥是一把茶壶的基础,合茶、发香、实用、把玩、养变全靠它 。紫砂矿泥中有各种泥,颜色上的“五色土”,色与质不仅在地下深度上各不相同,烧制时温度不同也会让泥色产生不同变化 。同一种泥温度低一点可能是土黄色,高一点就是深紫色 。泥的个性不同,一般收缩率是10%,有的泥收缩23%左右 。烧制前后不仅色差大小与烧成后大小不同,在实用冲泡中色相的变化程度和变化速度也不一样 。优质的紫砂清水泥一周就变润,劣质紫砂一年也不动声色 。因为泥的重要,眼下有的人就在调砂技法上做泥的文章 。所谓“调砂”就是在矿泥中拼进不同粗细、不同色泽、程度多少的耐火砂或相关砂子 。调砂的茶壶透气性好,但是有人在这方面取出许许多多调砂泥的新的名目,把本来简朴的紫砂茶壶弄得愈发复杂化了 。
爱壶、赏壶、玩壶、藏壶的要理智一些,笔者建议如下:一、先确认壶式,你钟情的式样大小,先挑出来;二、看泥料;三、看做工,包括刻在壶表的装饰字画是否有共鸣;四、看实用要求,检查壶盖、流口、手感,装水后倒一下看是否禁水,这是最重要的 。最后把名章、职称什么的当一种参考,更不要轻信什么证书之类,因为它们对壶的实用本身没什么内在关系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你喜欢就好 。因为收藏是个集而散,散而集的过程,最高境界是收藏心态 。
【紫砂壶的那些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