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产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韩家村村委会碗窑村 。据考古资料显示,建水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 。至清道光年间,经建水艺人改进,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产品增加了文化内涵,品种也更丰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 。建水碗窑村古窑址星罗棋布,充分映证了该地悠久的制陶传统 。历史渊源?碗窑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碗窑村世代以陶瓷为业,村名因陶瓷而得 。从村后形迹清晰的古窑迹址和陶瓷残片堆积层中可以发现,碗窑村从宋代就开始大规模地烧制陶瓷 。碗窑村烧制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清代生活陶器都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始于清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是在承传了千余年陶瓷文明的基础上,为满足近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工艺过程 。1、镇浆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状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泥浆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膏状 。用这样的方法制成的泥料无丝毫砂粒半点暴性,细腻犹如膏脂 。?2、手工拉坯?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适宜用灌浆或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而沿用数千年以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 。由于拉坯艺人存在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个性,同样的器型在不同艺人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 。?3、湿坯人工装饰?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吻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 。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装饰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及所表现物象的神形俱备,又要兼顾陶坯的不同孤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态及质感气度全在线条的方圆粗细疏密涩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建水紫陶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与陶器浑为一体的文化气息方面 。?4、雕刻填泥?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即将湿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随形赋色,填敷各种色泥 。由于填泥的湿度与坯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填泥与坯体的收缩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二至三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填泥与器表成为同一块面 。刻模经过填泥、修坯、风干、焙烧、打磨抛光后,因泥料缩水的细微变异和填压、修坯、打磨过程无意识的对线条边沿的磕碰,线条会呈现好似千年锈蚀风化而斑剥泐漫的肌理变化,使条线变得高古而苍茫,显露出一种金石之气的自然古拙 。?在陶面上雕刻填泥,以泥为彩,注重的是色块之间的对比协调,是一种形式感效为简单而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艺术语言 。“残贴”的装饰,是建水紫陶又一种艺术语言 。“残贴”的作法是:在陶坯上用风格不同、字体各异、字数大小不等的字画交叉重迭进行装饰,刻工将字画用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不同颜色的彩泥填敷,不同彩泥形成的字贴画卷正倚迭交,把传统的经典和现代的简洁集合得浑然天成,极大地丰富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5、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150℃—1200℃之间 。传统烧制建水紫陶的炉窑称为龙窑 。龙窑呈竖卧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台而建 。窑内点火燃烧后,窑膛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烧成气氛,陶坯内所含的各种成份在不同的火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当窑内达到相应的高温时,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它陶瓷的窑变特色 。?6、无釉磨光?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是人工打磨抛光 。建水紫陶因为泥料腻若膏状,经人工由土还原为陶后,可将其打磨成明镜般光洁 。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完成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序 。?陶之初,是为土石,土石为坚,得水而柔,曲成万物,造化之心也 。清人朱琰著《陶说》言道“土细,料细,工夫细,则无麤糙汙滓之患 。”为绝粗糙污滓,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自成一脉,“淘泥十二錬”“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被誉为业内最复杂的制陶技艺,一代代口传心授,使得建水紫陶窑火不息,传承至今 。一、淘泥十二錬?十二地支源于天象,是上古时代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界长期观察所积累的经验,用于纪时、纪月,与天干相合则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 。道家成说之后,地支便被纳入《易经》八卦体系,十二地支配以五行,打开了古人们探索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勘、采、甄、研、配、浸、濯、澄、沥、曝、练、藏”——此为建水紫陶最为古老的“淘泥十二錬”之法,暗合十二地支之说,十二道工序,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月份 。建水紫陶那细致无砂,腻如肌理的膏泥,便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中孕育而生 。?探矿鉴土为“勘”,掘土集料为“采”,择优去劣为“甄”,碎块磨细为“研”,陶土调和为“配”,搅拌融水为“浸”,过筛淘洗为“濯”,沉淀砂砾为“澄”,浆泥脱水为“沥”,晾晒蒸腾为“曝”,排气除空为“练”,窖藏去燥为“腐” 。其中“配”之一錬,与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相应,乃建水紫陶泥料调配之不传之秘 。经此十二錬,藏腐经年,方可制器,此为建水紫陶泥中精料也 。二、成型七十二技?《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仗得临安厚土,陶泥优沃,然良材美质,巧工襄助方得良器 。以建水陶泥制器成型,无七十二技,不成器矣 。?建水紫陶制器工序繁复,所含技艺甚广,细究下来又何止七十二技!盖因古人笃信五行之说,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各主七十二日也,化生长育,一岁之功,万物莫敢不成 。”七十二技所呈现的不仅是手工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表征,折射出陶事与百姓生活的休戚相关,也正因这份休戚相关,才使得这些技艺得以承继至今 。?新泥性躁,入窑易裂,难成器也,不若经年藏腐老泥,沉敛、温润,厚积薄发 。制器,从膏泥取出的那一刻开始 。?醒泥——踩炼、捶打、揉捻 。这是耗时耗力的过程,每一寸膏泥都必须经过足够的挤压才能将积藏的气体排出,并进一步平衡水分,若是膏泥不够紧实,湿度不均,烧制后的陶器表面就会出现气孔,甚至变型、开裂 。?拉坯——定样、定尺、上泥、打窝、起泥、打水、初塑、准高、整型、取坯、晾坯 。每一位拉坯的匠人都对将要经手的器型、尺寸了然于心,轮盘上泥,一系列的技法只为完成第一次艺术造型,将平面的线条转化为立体 。?粗修——沾水、拍正、修底、度量、修型、打线、线刮、光坯、修口 。器型初定之后,需要通过粗修的一系列技法完成第二次艺术造型 。?装饰——打稿、勾、写、绘、意、描、錾 。湿坯装饰,是建水紫陶独特的装饰手法,打稿定样之后,于器坯上运用各种进行书画创作 。使得陶器艺术性的表达呈现出各家多样化的形式 。?刻填——沁坯、划线、镂刻、单刀、双刀、针、刺、剔泥、修润、配彩、浸润、调匀、填泥、充压、保湿、排气、刮坯、回湿、捂坯、刮面、阴干 。刻填工艺,俗称“阴刻阳填”,此处所讲的“阴阳”并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高深,有的只是最为浅易的表达,将阴刻挖去的部分以彩泥填充盈实,如此,阴阳合一 。作为建水紫陶特有的装饰风格,运用技法繁复,且需反复填泥、回湿、修刮,着实不易 。?精修——修线、磨面、呈图、推光、里修、琢壁 。精修,被称作第三次艺术造型,去除有碍观瞻之处,通过技法着重对器型的线条,装饰图案予以修整、打磨 。?塑型——塑、拍、流、把、钮、钻、调、粘、接、校 。塑型,用于无需拉坯,手工成型的器皿,如壶、汽锅之类 。通过技法塑型,粘接整合为器 。?器检——检坯、微修、候干、精检、整口、干修 。膏泥较高的水分含量决定了在不断制作的过程中,器坯本身随时在发生着变化,收缩、变形、鼓泡……需要一遍又一遍的检视与修正,耗时良久 。?然而历经七十二技的器坯,并不能马上入窑烧制,需经漫长的等待以达“中正平和”之境,方才得以入窑 。中正,自是指器坯型正无缺,平和,意味着器坯达到稳定状态,不会因为干湿不均而导致烧制时的撕裂和变形 。三、冶陶二十四法?产陶之地,以陶来四方商贩,工匠,“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稌 。”以陶为营生的工匠、商贩,也如靠天吃饭的农人关注天气与粮食一般,关注着窑火与陶器 。农人以节气指导农事,工匠也自有其法以事生产 。?临安的制陶工匠,便将冶陶工序与二十四节气相合,创“冶陶二十四法”指导陶窑烧制 。因缘和合,万物相生,如果说节气所解读的是自然的语言,那么冶陶二十四序所破解的便是烈火的密码 。?采伐、备柴、甄坯、刻底、支钉、入匣、祭窑、装窑、封门、点火、预热、升温、中温、侧投、高温、停火、封膛、冷却、敬神、启门、出窑、去钉、清洗、甄器 。?柴窑所用,非活木不取,林场采伐之后便直送窑区,规制尺寸,人工劈锯,劈好的木柴并不能马上使用,需得经过三到六个月的暴晒方能入窑为薪 。?历经层层工序的器坯,却并不全都拥有入窑浴火的资格,还需通过精心甄选,确保每一只都近乎无暇 。甄选出的器坯会在底部刻上名号,年份,以做标识 。而后将手工搓制的泥钉黏于器坯底部,以作固定,如此放入匣钵中的器坯才能保持平稳 。?祭窑源于古时窑口祭风火神的习俗,祈求火神庇佑,一切顺利 。祭神之后才能拆开窑门 。?装窑,就是将装有器坯的匝钵送入窑内 。看似简单,却是传统柴窑烧制技艺中最主要的环节,窑位排列,直接关系到窑内作品烧制的成败,一般窑师若无十几二十年烧窑经验的总结,是码不好窑的 。这也正是陶瓷工艺最核心的技术所在,古代官窑皆如是 。?待所有匣钵皆按窑师要求入窑完成后,以砖块将窑门封死 。检视之后,清理窑区,闲杂人等回避,方能点火 。低温预热,需小火昼夜添薪至第二日 。气温、湿度等等外在条件,都会对柴烧龙窑产生影响 。倘若遇上低温阴雨,将会对接下来的升温造成一定困难,古时节气所指导的不仅是农事,陶事亦然 。第三日进入中温烧制阶段,投柴频率开始加快,投柴频率控制着窑火温度,这一阶段最需要的就是保持平稳 。经过前三日蓄热,第四日开始高温烧制,投柴的数量和频率越来越大,窑内火光变得愈加灼眼,窑师开始指挥所有窑工运柴、投柴,火窗侧投尤为重要 。?何时停火决定这满窑作品的成败,窑师的压力可想而知,需要丰富的经验,更要有敏锐的直觉,窑师宣布停火之后,窑工会清理好窑区,将窑膛封好 。此时的窑炉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来释放热量,逐步冷却 。?三日后,敬神启门,拆除窑砖之后,窑工将匣钵逐个搬出,匣钵在高温烧结后容易粘在一起,必须用巧力敲开,确保匝钵和作品万无一失 。出窑的作品底部都会带着支钉,有的因高温和作品黏在一起 。这个环节必须万分小心,稍不留神就可能使作品底部出现破损,所以必须认真、专注,运用技巧 。由于高温,灰尘也会紧紧附着在作品表面,需要耐心清洗,打磨,才能将灰尘去除 。?《荀子·礼记》有云:“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黄帝内经》素问一篇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皆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冶陶工事不外如是 。?碗、瓯、碟、盏之类,属阴,七日成器,壶、瓶、罐之类,属阳,八日成器 。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烧制所耗时长,因器而异 。?最后,清理好的作品合于一处,分级定品,劣去存精 。?古老的历法不仅指导着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引领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今人只觉古老神秘,遥不可及,可其实那些原本的玄奥晦涩,早已在不经意间化繁为简,融于生活,融于传统,融于文化 。?“淘泥十二錬”“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由膏泥到器坯再到成器,一百零八道工序,律秩严谨,环环相扣,这份最为完整的传统制陶工艺流程,正是建水紫陶器韵神魂之所在 。【建水紫陶传统技艺简介】
推荐阅读
- 奶油莳萝烤三文鱼
- 美容养颜的中药有哪些
- 美容养颜药名
- 家常韭黄肉丝
- 韩国传统料理的经典代表——参鸡汤
-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研究与创新
- 建水紫陶工艺知识篇 建水紫陶粘接详解
- 坐月子多久
- 苹果法式吐司
- 建水紫陶的泥料怎么炼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