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为口粮,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了换油盐 。”曾经,这句话就是横县那阳镇周杨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如今,这句话已经过时了 。现在的周杨村,满山满岭都是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茶园——正是这一片又一片的茶园,让周杨村人圆了致富梦 。
种茶致富的领头雁
黄海清,那阳镇周杨村一名普通农家妇女 。走进她家,彩电、冰箱等时尚家电一样不缺,是一个非常殷实的“小康”农家 。
1988年,黄海清从横县百合镇葛麻村嫁入到那阳镇周杨村 。由于周杨村地处丘陵山区,周杨村村民们常年在山坡畲地上种木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种植方式,让周杨村人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挣扎 。
为了改变婚后贫困生活,黄海清想到自己当姑娘时曾在生产队种过茶,于是她说服在周杨村小学当教师的丈夫,把家中7亩地拿出3亩用来种植茉莉花 。没想到,由于山区光照不足,种出的茉莉花品质差,收成并不理想 。随后几年,那阳镇政府又发动周杨村村民种甘蔗,但由于道路不通,种出的甘蔗无法运出——此路行不通 。
“光靠在土地上种点粮,喂几头猪,是富不起来的 。”黄海清决定在周杨村荒山上做文章 。1992年,在丈夫的帮助下,黄海清查阅资料、外出参观,结合周杨村雨水充足、云雾多、土壤厚的特点,发展茶叶种植 。黄海清和丈夫一同上山开荒,当年种植茶园10亩,茶叶丰收时,每公斤鲜叶卖到了14元 。
1999年,黄海清家的茶园发展到了15亩 。她见茶商买走鲜叶,深加工成干茶,售价就高出了两倍多 。黄海清心里又萌生了一个想法 。她和丈夫四处奔走,几经周折,终于筹集到启动资金3万元,在周杨村办起了首个茶叶加工厂 。由于第一次加工茶叶技术不过关,300多公斤鲜叶被加工成了次品,让黄海清家损失5000多元 。这次教训,黄海清认识到想要致富光靠蛮干不行 。
2001年,黄海清在县城茶叶市场遇到了一位前来横县收购茶叶的福建茶商,她把家中最好的客房腾了出来,将这位茶商请到家中取经,让两个儿子替茶商跑腿收购鲜叶,然后让这位茶商免费使用自家茶厂的机器设备,把鲜叶加工成干茶再运往福建 。半个多月时间过去了,黄海清从福建茶商手中学会了加工“毫魁”等4种手工茶 。掌握了茶叶加工技术后,她家的茶厂每天加工茶叶在1500公斤,年加工茶叶500多担,产值达到350万元 。
【茶叶铺富路】青青茶叶助农增收
昔日贫穷响丁当,如今茶叶铺富路 。
闯出了一条发家致富路后,黄海清又投资承包了450亩荒山,现已开发种茶150亩 。她还说服周杨村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茶叶种植 。同时,向农户提供从茶苗的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及鲜叶采摘的技术指导 。对周杨村中困难群众,她垫资先购回茶苗赊给农户种植,待有收成后再收回成本,受她帮助过的周杨村村民多达120户,累计帮周杨村村民垫资十多万元 。为打消周杨村村民种茶后顾之忧,她让儿子到北京、山东等地建立茶叶销售窗口,年销售茶叶近200担,不仅为自己建立了茶叶销售渠道,也为周杨村村民的茶叶销售找到了市场 。
如今,周杨村拥有茶园种植面积1500多亩,茶叶加工厂4家,年产茶叶150多吨,总产值达到670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种茶人均增收600元,成为横县远近闻名的产茶专业村 。
周杨村村民李东梅是周杨村600多户种茶农户中的其中一户,以前她家5口人仅靠几亩责任田勉强度日,后在黄海清的动员下上山开荒种茶十余亩,如今她家的茶园到了采收期,每年能获5万多元纯收入 。
茶叶种植令周杨村涌现出了100多名“采茶娘”,10多户茶叶流通大户 。“采茶娘”每帮周杨村村民采摘1公斤茶叶能获得4元劳动报酬,她们双手灵巧,每人每天至少有五十多元收入 。
过去,周杨村种茶不成规模,茶农们卖茶要起早贪黑赶去灵山、桂平等地销售茶叶,如今骑着摩托车来村中等侯、在周杨村村中田间地头的小商小贩随处可见,周杨村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加工、销售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靠青青茶叶吃饭的人越来越多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
- 茶马古道:传承千年文化的茶叶之路
- 10克茶叶改写命运
- 龙华阶:80元起家的茶叶富翁
- 五香茶叶蛋
- 张顺高:茶叶最早是云南少数民族的食物
- 欧小琳:茶道大师的茶世界
- 漳州茶叶历史
- 陈椽:为发展茶叶事业献计献策
- 茶食的历史变迁
- 陈椽: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