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出现质子制度,古代为什么会出现质子制度这个说法
【古代为什么会出现质子制度,古代为什么会出现质子制度这个说法】
文章插图
在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相处的过程中 , 为了改善两国的关系 , 或者实现一种有条件的和平 , 往往会在签订和平协议的同时 , 伴以两种特殊的辅助行为 , 那就是“质子”或者“和亲” 。
和亲是通过将皇族的女性嫁给对方 , 建立一种联姻关系 , 来改善双方的关系;而质子则是以皇室子弟为人质 , 质押在对方国家 , 以此建立起一种和平 。相对来说 , “和亲”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自愿性 , 而“质子”看上去则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被动行为 。
文章插图
送过去的“质子” ,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方要挟或者制约已方的一种工具 , 用“质子”建立起来的双方的和平关系往往比较生硬 , 也比较脆弱 。但是历史上 , 特别是汉唐两朝 , 为什么会流行“质子”现象呢??
历史上出现的每一项制度 , 都有现实的基础 , 绝不是空穴来风 。
古代主从关系之间 , 有一种礼仪 , 名叫“策名委质” 。它是通过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名刺上 , 送达给特定的一方 , 以此表达投名者愿意与接名者建立一种持久的隶属与统辖关系 。“策名委质”的过程 , 就是建立一种确定双方君臣关系或者主从关系的过程 。
从汉代开始 , 中原王朝就把这种确立君臣关系的上古礼仪推而广之 , 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民族关系的层面之上 , 在确定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宗藩关系时 , “策名委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
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主从关系 , 不再仅仅需要“投名”那么简单 。因为这并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主从 , 而是国与国之间的臣服 , 是“以国委质” 。
古代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 , 也有不同的亲疏关系种类 。这几种不同的亲疏关系被称为“五服” , 也就是甸服、侯服、宾服、要服和荒服 。
完全并入宗主国称为“甸服”;并入宗主国 , 但以公国或者侯国的方式存在称为“侯服”;被宗主国武力征服是为“宾服”;与宗主国接壤 , 建立朝贡关系是“要服”;远离宗主国 , 没有固定的朝贡关系的是“荒服” 。
正因为与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不同 , 所以中原王朝在处理这些关系时 , 会根据不同的“服”来定位 , 然后再制定具体的政策 。
比如汉代就将匈奴定为“荒服之国” , 所以对匈奴关系的原则是“朝觐、贡赋、质子” 。其中“朝觐”是一种象征意义 , “贡赋”的要求也很低 , 只要他们象征性的贡纳一些特产 , 而汉朝给予的回赐要远远高于匈奴人的贡赋 。但是汉朝对匈奴“质子”看得很重 , 因为“质子”可以一定程度牵制匈奴人 , 使其有所顾忌 , 同时也可以扩大汉朝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力的震慑力 。
因此“质子”是三原则的核心 。
推荐阅读
- 动物森友会如何潜水
- 压出来的面条晒干不直为什么? 面条晒干怎么才不卷
- 古代打仗挂免战牌真的有用吗 古代挂免战牌为什么对方就不战了
- 古代官员多少岁退休 古代官员多大岁数退休
- 衣服在洗衣机第二天会臭吗
- 古代养老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 老年人汗多应该学会这样改善
- 古代的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官位 古代诰命夫人是官职吗
- 古代的“喏”与“喳”有什么区别
- 古代出身不好竟没资格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