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为众,三人一块饮茶正合"品"字之义 。"品"字字形是三个"口"字组成的,正说明三人聚饮是最佳组合 。独饮太清冷,对饮虽有情趣,二人促膝相谈,如同唱二人转,不是你说就是我唱,没个喘息时刻,但三人共饮就添了许多热烈气氛,摆开龙门阵话题如小溪流淌,不会戛然中断,相对而言,也多了些闲适和轻松,那茶自然就更有味!
多人聚饮(指三人以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会、茶馆、茶摊 。特别是茶馆,南来的,北往的,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张王李赵,五方杂处,茶人为解渴而来,又解渴而去,似无茶道之可言!但较之闹市通衢,较之商店市场,较之餐馆酒家,这里乃是清静之所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共一茶桌,仍可闹中取静吸饮佳茗,获得轻松闲适的精神享受 。特别是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八小时之外寻一可心茶馆,约一二良友,叫上一壶好茶,边饮边聊,躺在竹椅上跷脚架码,神经顿时轻松,觉得十分惬意 。人虽多,但各人头上一方天,谁不妨碍谁 。若是饮酒,划拳行令,噪声聒耳,一旦醉酒失态,发难斗殴,不仅妨碍公共秩序,也有损个人健康 。要建设一个文明城市,聚众饮酒不可,聚众饮茶该大力提倡 。聚饮就品茶言虽不如独饮、对饮、品饮,但因茶德高尚,是文明饮料,其益处又非聚众饮酒所可比拟 。
聚饮规模最壮观的大概是清末西藏喇嘛教的一次茶会 。在喀温巴穆大喇嘛庙举办了一次茶会,聚集四方僧众4000余人,巡礼和尚用茶款待全体僧众 。行茶仪式是:喇嘛排列成行,披法衣静坐,神态庄严,年轻僧人抬出茶釜煮茶,待水滚沸时投入优质砖茶,此茶已碾碎,价值是5块砖茶值1两银子;待茶熬煮得香浓时,由年轻僧人酌茶,并分施给众僧;施主拜伏在地,大唱赞美歌;巡礼和尚的茶中加添点心或牛酪,并一同用茶 。礼成 。
这次茶会据说每人饮了两杯茶,共8000杯,费银50两 。此事见于咸丰二年(1852)葡萄牙教士忽克所著《中国西藏旅行记》 。类似记载还见于英国军人查理·鲍尔写的《西藏人民》一书 。
清末西藏喇嘛教大型茶会至少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4000人一同饮茶,二是茶釜巨大 。
古人认为饮茶是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 。前三句正确,最后一句有失公允,应改为"多人得利",得些啥利呢?一利止渴,二利小憩,三利社交,四利获取信息 。当今政界、商界、实业界乃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聚饮,茶是当今社会的"公关饮料" 。就是今之文人生活在今之信息时代,要作文就必须进入公众社会,聚饮是了解当今社会芸芸众生现状的好场所,若一味效古人"月下独饮",纵饮得飘飘欲仙,亦将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与时代隔膜便干涸了创作源泉,便无文可作了 。点送茶·分茶·斗茶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茶道向民间性、娱乐性发展 。点送茶是民间茶俗,分茶、斗茶是茶艺游戏 。较之唐代,宋代茶事更多文化内涵 。就古代茶事而言,唐代讲俭朴,明代务实,惟宋代花哨 。宋人吴自牧著《梦梁录》卷十六《茶肆》中说: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请其往来传语 。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 。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 。这段文字记叙了南宋时代都城临安(杭州)的民间茶俗 。文中讲了三种情况:一种是提茶瓶者 。茶瓶是宋代盛茶用具,蔡襄《茶录》云: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茶瓶有嘴有柄,较之唐代的鍑和碗进了一步 。点茶就是往茶汤里冲入开水,同时用"茶筅""击拂",即用竹刷子搅动浓稠的茶汤,要求汤面泛花而茶盏边壁不留水痕 。提着茶瓶穿梭在巷陌街坊大概送的是点好了的茶,而不是开水,因为宋人是煎水不煎茶,水烧至"连珠"便要投入茶末,再烧一会儿,至"鼓浪"时即成"茶膏",然后注入开水,即可饮用 。提茶瓶者沿门施茶,让街坊邻里无须自己操劳,便可马上享受品茗之趣 。在宋代烹茶并不那么容易,有茶有水还得有闲,才可能耐着性操作茶事 。沿门送茶这风俗很美,丰富了社区文化,定会受到市民们的欢迎,就如同今之市民欢迎快餐食品一般 。提茶瓶是七十二行中之一行,职业侍茶人,是否无偿服务?无从考证 。
提茶瓶者沿门点送茶在"朔望日"显得最为重要,朔日是农历每月初一,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是早晚三炷香祭祀家神的日子,茶在西周时代曾作祭祀品,南宋临安的百姓们或许以茶代酒,是否古风犹存?待考 。提茶瓶者点送茶遇上本街婚丧之事还起着"往来传语"作用,北宋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载: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
邓之诚的注解云:提茶瓶即是趁赴充茶酒人 。寻常月旦望,每日与人传语往还,或许集人
情分子 。看来提茶瓶者利用点送茶之机,在本社区内传递信息,如某家老人去世,某家少壮夭折,某家嫁女,某家娶媳,某家做寿,某家乔迁……这些社区大事全靠提茶瓶人"传语往还",有时还当"分子头",歙钱集体送礼 。提茶瓶者点送茶不仅给千家万户送了茶,还送去茶之精神:致清导和 。于联络感情、和衷共济大有裨益 。
上面所提到的东京,即今之开封,时为北宋都城 。说明提茶瓶点送茶早在北宋就已有之 。
点送茶另一方式是"龊茶",送茶人是"街司衙兵百司人",身份不高贵,但比寻常百姓是楼上铺晒席--高出一篾片 。就因为有那么小小一点权势,他们便可借点送茶之机,敲街市商贾的竹杠 。和尚道士也点送茶,以广结善缘,沽名钓誉,并借机张罗"生意"(为人办法事),以此作进身之阶 。
在南宋大酒楼还有另一种点送茶 。食客登楼就座,便有跑堂的"提瓶献茗",待以上礼,别具一格的是盏中加入时令鲜花,以增茶香,称之为"点花茶" 。
点送茶是茶道与民俗的结合,颇富民间色彩 。宋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浮浪子弟一方面继承唐代的品饮艺术,但另一方面却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将饮茶变成了玩茶,分茶、斗茶便是他们百无聊赖的创造 。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蔡京著《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徽宗皇帝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宴会之上徽宗露了一手:令近侍取茶具,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其手法妙在不同于一般点茶,盏面乳白色,幻化出"疏星朗月"图象 。
【中 中国的饮茶方式】这便是古怪刁钻的分茶游戏 。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变化的袅袅热气,经茶人臆想,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状若山水云雾,状若花鸟虫鱼,状若林荫草舍……称之为"水丹青" 。据说僧人福全最擅此道,他甚至能将茶汤幻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盏,便得四句诗,并连贯成一首绝句 。这位分茶能手颇有名气,常有施主请求他表演,以一饱眼福 。福全骄矜自咏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这位僧人自视甚高,竟不把茶神陆羽往眼里瞧 。社会风气如此,也难怪这位和尚自吹自擂 。
宋代诗人咏分茶游戏的诗句有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矮低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写的最生动传神,诗曰: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
蒸水老禅弄泉声,隆兴元春新玉爪 。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宋人不满足于实实在在的煮水、击拂,而将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茶事中"分"出一个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门类 。显上人就是当时颇有造诣的"分茶艺术家",巧手击拂,竟在盏面形成这样的画面:高天行云,飘飘浮浮,游离不定;万木萧索,江影幻变,不可捉摸 。倾瓶点茶,线条潇洒,盏面又如现狂草,字体雄健遒劲 。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茶画",有如今之抽象画,却昙花一现;有如今之朦胧诗,却无法印成铅字 。宋人游戏人生并不足取,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佩服 。或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大气派,但丰富的想象力及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于前人 。
分茶或许过于雅奥,在宋代并不普及 。蔚为全社会风尚的是斗茶 。
斗茶又叫"茗战"、"点茶"、"点试",是茶事中的"兢技项目" 。主要比赛煎茶、点茶和击拂之后的效果: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 。汤花面以鲜白为上,象白米粥冷凝成块后表面的形态和色泽为佳,称之为"冷粥面" 。茶末在茶汤面分布均匀,形成"粥面粟纹";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 。汤花紧贴盏壁而散退叫"咬盏",不佳;汤在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的叫"云脚涣乱",亦不佳 。两条标准以第二条为最重要 。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谁水痕先出现便叫输了"一水" 。苏东坡有诗云:"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 。"另有附加标准,是比较茶汤的色、香、味 。色尚纯白、青白、灰白、黄白次之 。为了便于较色,茶盏流行色以黑为佳,普遍使用的是黑色兔毫建盏 。
描写斗茶的诗作如北宋晁冲之的"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一方面又欲罢不能而随波逐流,在《陆元钧宰寄日注茶》写道:"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 。"大文豪苏东坡倒乐此不疲,《西江月》一词吟道:龙焙今年绝品 。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经苏东坡这么一美化,斗茶倒成颇有诗意的雅事 。
斗茶源于前朝,兴于宋代,究其原因:一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达,丰裕的物质生活刺激了人们对茶艺的进一步探索,于是茶道社会化、大众化,并成为一门娱乐艺术 。斗茶传入日本,日本僧人去其游戏人生的一面,赋予庄重严肃的主题 。重新设计近乎罗嗦的程序,从而改造成今之日本茶道 。在本书前面已论及 。再者,宋代政治不重开放,而重"内修",治国的重心着眼于国门内之事 。虽有外患内乱,大部分时间是"太平年月" 。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安而忘危,连皇帝宋徽宗也有闲心著《大观茶论》,以品茶为乐,何况一般庶民百姓?所以,当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至浮浪歌儿、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 。
点送茶、分茶、斗茶在宋代兴盛,风光了二、三百年 。宋亡于元,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虽未能取代中原的农业文化,但已如洪水猛兽在中原大地冲击扫荡一番 。蒙古人也要饮茶,但那因为吃了牛羊肉片,要用熬煮得发苦的茶汁化食去腥膻,并不解茶道,对斗茶之类的游戏更不感冒 。皇帝忽必烈不欣赏,茶道自然遭到冷落 。到明朝烹茶由煎茶变成冲茶,斗茶之类游戏随之消逝 。茶宴·茶话·茶会以上三者皆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的聚饮方式 。茶宴源于魏晋,兴于唐代,重在宴请;茶话是品茗清谈,重在一个"谈"字,或叫"闲聊";茶会是以茶聚会,重在社交;茶话会是后二者的结合,今已风行全国,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
温馨提醒:文章涉及疾病或医药内容的,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推荐阅读
- 探戈音乐特点
- 年糕煮多久能熟 年糕煮了好久还是硬的怎么回事
- 酸奶水果燕麦片减肥吗 酸奶水果燕麦片的正确做法
- 金鱼的粪便怎样清除干净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 牛油果坏了是什么味道 牛油果有点苦是正常的吗
- 一胎和二胎的生育津贴一样吗
- 很粗的甘蔗中间为什么都有空心
- 微信网名女生简单气质 微信网名女生简单气质的有哪些
- 昊字在名字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