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发展历程!


紫砂壶的发展历程!

文章插图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茶与生活息息相关 。
1976年 , 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 , 发现了一座古窑址 , 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早期紫砂残片 , 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 。
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 因为考古是一个很严谨的学科 , 仅仅凭借一个大的堆积层中的紫砂残片 , 不能证明它被大范围生产与被社会接受 , 很可能这就是当时陶工的试作品 , 连陶厂审核这关都过不了就被就地销毁了 。
而且紫砂并没有在宋代文献上留下任何记载 , 以支撑这批紫砂残片的来源 , 按照宋代名窑瓷器在历史上留下的记录 , 宋人不大可能不对一个有影响力的陶瓷品种不做记录 。
并且在宋元时期的其它墓葬中也都没有再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 即所谓的孤例不证 。所以紫砂的起源虽有争议 , 大多数学者依然认为 , 宋代只是它的摇篮 , 发现了紫砂泥 , 但并没有实际用于生产 。
宜兴大约从宋代开始生产甲泥制成的盆 , 瓮等日用陶器 , 而紫砂泥是夹生在陶土矿中的 , 当时随甲泥等陶土矿一起被挖出 , 因为紫砂泥是天生的矿石形态 , 质地粗需要分选 , 才能成为制作紫砂的原料 。可能是由于制作紫砂器的工序繁琐 , 紫砂泥很可能作为杂质被废弃 , 或者与其他陶土混合在一起 , 用于制作大缸之类的粗陶 , 所以在宋代没有成规模的出现我们熟知的紫砂器皿 。
紫砂器大规模使用是在晚明 。以实物说话 , 1966年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 , 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 , 根据墓志考证发现 , 这是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的明代紫砂壶陶片 , 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吴经墓紫砂壶如出一辙 。
有意思的是 , 明代有一个画家叫王问 , 他画的一个《煮茶图》图中 , 有一把壶和吴经墓出土的这把紫砂提梁壶 , 惊人的相似 。
由明代画家王问所绘制的《煮茶图》卷描绘了文人煮茶阅卷的情景 , 王问是弘治十年出生 , 万历四年逝世 , 生活在明代中晚期 , 这说明这种壶是可以用来煮茶 , 也可以用来冲泡的 。从这王问的《煮茶图》卷中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明朝中期已经开始用紫砂大壶煮茶 。
【紫砂壶的发展历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