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出来的,一般都判缓吗? 什么是拘役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解读: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
关于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缓刑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具体运用手段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
(一)犯罪情节较轻;对比分析: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缓刑却是一种刑罚具体运用手段 。关于取保候审后判实刑几率的问题,两者并没有互证关系 。从上述案例来看,哪怕已经取保候审并且刑期只有四个月的情况下,法院仍给予实刑刑罚,由此可见两者并无关联 。法院对被告人是否给予缓刑,主要还是依据其刑事处罚是否为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其犯罪情节是否严重、是否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同时,对于恶性暴力犯罪、性犯罪、多次犯案、社会影响恶劣的犯罪分子也基本不会给予缓刑适用 。
(二)有悔罪表现;
【取保出来的,一般都判缓吗? 什么是拘役】(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
尽管如此,取保候审之后,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够不被羁押,也证明公、检、法认为其没有社会危害性,涉嫌的罪行并非罪大恶极 。法院在判罚时,也会考虑到这一点,分析有没有必要重新禁锢被告人的人身自由 。如果此时有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增加适用缓刑的几率 。
结论:综上,尽管最高检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后,增加了取保候审的概率,但是最终能否取得缓刑刑罚,还需要律师为嫌疑人、被告人进一步争取,通过取得受害人谅解、退赃退赔、认罪认罚、坦白、立功、证明平时品行良好、事出有因等方式,向公诉人、法官展示其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方面 。让公诉人从不建议适用缓刑转为不反对缓刑,甚至直接建议适用缓刑,让法官内心确认可以适用缓刑,一步步取得想要达到的辩护效果 。
作者:王宁律师 江苏天倪律师事务所
推荐阅读
- 玛莎拉蒂哪个国家生产的
- 慢性疾病的三大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慢性病
- 丰满的近义词是什么 敏锐的近义词是什么
- shoulder的动词形式 shoulder是什么意思
- 送给老师最实用的礼物 送女班主任什么礼物好
- 孔雀草种子的种植方法
- 《夏天的风》歌词是什么
- 青海湖是怎么形成的
- 梧桐树的特点
- 牛腩是牛身上哪里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