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坐落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 。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光辉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 。只要8户人家的茶王树村年产茶叶就达320担 。采茶时节要招聘大批茶农 。清咸丰壬子年(公元1852年)来自内地的许多汉族同胞在茶山与当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种茶制茶,创下一代伟业 。所产”元宝茶”(圆茶)远近驰名,热销国内外,慢撒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 。
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含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赢利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步阑珊,易武茶山取而代之 。易武茶,茶质优秀,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繁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办法制造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密 。《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阴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 。七子饼茶,选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样,合计八色贡茶 。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 。李佛一《十二版纳志》载:“清道光同治间,易武产茶额七万担,光绪三十年间,因战乱易武区茶产额减为二万担” 。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 。听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 。明清时期更为朝庭重视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
曼撒地名现今改为“曼腊”,因盛产茶叶而赋名 。“曼腊”系傣语地名,“曼”:村庄;“腊”:茶;“曼腊”即茶村之意 。曼腊东与老挝、丰沙里省接壤,南与易武乡相连,西与象明乡毗邻,北与江城县整董镇毗邻,群山连绵,河谷纵横 。乡政府驻地距易武街31公里 。
【慢撒古茶山】曼撒茶山,海拔在750-1958米之间,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 。年降雨量1600毫米,茶区土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局部地区黄壤和紫色壤土,pH值在5-5.5之间,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曼撤古茶园几经苍桑,大部分荒芜衰败,现古茶园面积仅存2500余亩 。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或是只采不管状况,相当一部分茶园荒芜、树势衰退,有的变为林茶混杂的树林,茶园单产低下 。其中一片林茶混交林,由于土壤肥沃、自然环境适宜于茶树生长,地处偏僻,罕有人迹,茶树生长茂盛,树势强壮,树干基围140厘米不等,而且密度较大 。其中,保存有一株高23.5米,基部围粗1.44米,树龄在500年左右的古茶树,是当地发现的野生状态下最高的栽培型古茶树 。
古茶树均属云南大叶种,古茶树茶种群体较集中,叶型分为长叶型、椭圆型两种;从芽叶上可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另外尚有少许的中小叶茶树分布 。
现今的曼腊乡辖曼腊、曼乃、倮德3个村民委员会,42个自然村,1356户,总人口6571人,有汉、彝、瑶、傣、佤、哈尼等民族杂居,茶园总面积5000亩,年产毛茶4.5—5万公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