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农民在清代乾隆之前,就有栽茶和制茶的生产活动 。在乾隆24年(1759)编撰的《光泽县志》第四卷物产篇就曾有记载:“茶,树高三四尺,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榈,蒂如丁香,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蜀人谓之苦茶是也 。”
【干坑茶的历史】据《光泽文史资料》记载,民国时期,该县农民开始零星种植,数司前乡的西口、崩山两个地方所产的茶清香爽口,质量最佳,在全县享有盛誉 。干坑人曾有用1公斤茶叶换取1担稻谷的历史 。
据干坑林场三代茶农之一、今年已70高龄的吴寿财介绍,干坑茶“出胎不俗”,是因为它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里 。其茶叶外貌粗壮,呈橄榄形,叶片长约四至六厘米,最长的达8厘米,四周锯齿粗稀而均匀,色泽铁青油亮闪光 。以此茶叶烘制出来的“正山小种”红茶,色似玛瑙,香气清郁,味若甘醇,经久耐泡,五、六回水仍葆其味 。除此以外,还由于它的“大器晚成”,平原丘陵地带的茶叶,通常是谷雨一到就开始采摘,而干坑茶叶则要迟一个季节,到立夏才开始采摘 。
解放前,许多农民都是个体经营茶园 。由于精心种植,培育的“正山小种”品名招牌叫“天字号”,年产500公斤左右,出售给武夷山崇安新村茶商 。这些茶商都认为干坑茶叶品质超凡,纷纷提出收购的优惠条件:一般都是在年前就预付定金30\%\%,对来自干坑的茶农,包括吃、住、看戏等全都免费,招待十分热情 。茶商将干坑茶叶收购后,一转手就以高价销售给江西上饶茶商,与平原茶拼配加工后投入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
干坑茶虽久负盛名,但由于产量少,历年都被作为半成品拼配之用 。因此,鳌头未露,曾享誉一时的“天字号”品名就被淹没 。
解放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 。1973年,司前人民公社在干坑成立了以林业采育结合为主的“干坑林场”,同时大力扶持茶农发展茶叶生产 。除更新换代600亩茶林外,还新开垦茶山1600亩 。先后投入资金28万余元,用于扩大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强技术管理 。至1985年,由武夷山名茶“正山小种”改制出著名的“烘干绿茶”,取名“干坑茶”,年产量已达2万余公斤 。并以其优良的饮用品质和特有的药用价值,畅销24个国家和地区 。
近年来,干坑茶又有了数量和质量上的飞跃,现已达3100余亩 。在保留传统制茶工艺中,还引进先进设备,由粗加工转到精加工,提高了品味和质量 。过去的茶叶是茶农背着到处去叫卖,如今是外地客商先付定金再提货,有的茶农把茶叶卖光了,自己还没得喝 。
推荐阅读
- 立夏的简介概况
- 衬衣上的顽固污渍怎样清洗
- 明代文征明与唐伯虎的茶画
- 西山茶的传说
- 紫砂泥料的陈腐,具体指的是什么?
- 抖音怎么看附近 抖音怎么看附近的视频
- 保温杯里的干燥剂用热水泡了怎么办
- 茶美学的研究原则
- 姬霞敏:茶所给予的力量
- p30支持5g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