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笔下的太姥山茶

【明清文人笔下的太姥山茶】??????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种植了 。
明朝诗人、学者谢肇淛《太姥山志》记载:“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长蛇岭,居民数十家,皆以种茶樵苏为生 。白箬庵前后百亩皆茶园 。”樵苏即砍柴割草之人 。他在《长溪琐语》写道:“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白丁僧俗半衣食焉 。”种茶收入是普通百姓和僧家衣食生活的一半来源 。明代诗人陈仲溱在太姥山游记中写道:“叠石庵,缁徒颇繁,然皆养蜂卖茶,虽戒律非宜,而僧贫亦藉以聚众 。”缁徒即僧人,僧人养蜂种茶卖茶虽有违佛家戒律,却可为僧人提供基本生活来源 。
据以上记载,明朝时期太姥山地区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已经是很普通,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寺院僧人都大量种茶、采茶、制茶、出售茶叶 。茶叶收入成为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在百姓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位置 。
太姥山中的太姥洋、白箬庵、叠石庵等处有大片的茶园 。
清乾隆四年福鼎第一任县令傅维祖在清查太姥山寺产时登记:“南至叠石庵,外大茶园峰梁为界 。”“旧管大茶园一片,在国兴寺山西首鹦哥路下 。”“本庵旧管茶园一处,坐落于太姥洋宫后峰右边 。本庵旧管茶园一片,坐落于石牛坞 。”太姥山周边多数茶园归太姥山寺庵所有,是寺庵重要财产,也是主要经济来源 。
谢肇淛在游太姥山诗中多处描写太姥山茶,《玉湖庵感怀》中写道:“采茶人去猿初下,乞食僧归鹤未归 。”采茶人离开茶园时,猿猴已开始出没,说明采茶人回家时天色已暗 。在春天采茶季节里,采茶百姓和僧人是非常忙碌辛苦,起早摸黑在茶园中采摘茶叶 。他在《天源庵》诗中道:“借问僧家何处,采茶犹未还 。”僧人都忙于采茶、制茶,寺院空无一人 。《午所庵》诗:“天柱青初近,云芽绿未齐 。”农历二月,茶树刚露出少许芽头,还未长成绿色一片 。
与谢肇淛一起游览太姥山的诗人周千秋《游太姥山道中作》:“几处茶园分别墅,数家茅屋自成村 。”在太姥山茶园周边建有几处的农家茅屋,数家农家茅屋组成一个自然村落 。茅屋、绿色的茶园和四周松柏、峰峦形成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也道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生活的一种理想 。欧应昌是谢肇淛、周千秋的诗友,得知他俩游太姥山,写诗相送:“蜃气青窥海,茶香绿采云 。”站在太姥山顶可看到海上的海市蜃楼景观,在太姥山中闻到绿的象天上云彩般的茶园飘出的阵阵茶香,诗人的想象充满着对太姥山美景和太姥山茶的向往 。也是和谢肇淛一起游太姥山的宁德人崔世召《玉湖庵》诗:“古木青攒汉,新芽翠点园 。”玉湖庵四周古木参天,象男子汉般排列,茶树新长出的翠绿色嫩芽,装点着茶园 。
明代太姥山茶已形成自己的茶叶品牌,产生一定影响,那就是绿雪芽茶叶 。明代陆应阳《广與记》:“福宁州太姥山出茶,名绿雪芽 。”谢肇淛在博物学著作《五杂组》写道:“闽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 。”肯定太姥山产佳茗,又指出太姥山地区茶叶制造贮藏存在不足,影响茶叶质量和知名度 。
周亮工,明未清初诗人、学者,曾任福建按察使、布政司,对福建风俗民情甚为了解,对福建茶叶更是精熟 。所著《闽小记》中有闽茶曲十首,后附自注文,可视为闽茶简史 。其中第八首诗是:
“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搓 。
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 。”
注文写道:“绿雪芽,太姥山茶名 。”至少在明未清初太姥山绿雪芽茶叶的名气已经很大,深得各地品茗者的好评 。
清乾隆年间邱古园著《太姥指掌》云:“磨石坑三里许至平冈,居民十余家,结茅为居,种园为业,园多茶,最上者:‘太姥白’即《三山志》绿雪芽茶是也 。”绿雪芽也称“太姥白”是茶叶中最上等品 。
明清时期绿雪芽茶叶制法应与现在福鼎白茶中“白毫银针”制法相近 。晾晒,自然萎凋,半发酵为主,所制得茶叶汤水甘醇舒爽,香气清淡 。
明万历年林祖恕游太姥山至天源庵,庵内僧人碧山被称为“诗僧” 。“具方袍相接 。”“因箕坐于溪畔,取竹炉汲水,烹太姥茗啜之 。”明代文人高僧品茗讲究优静高雅的环境 。选择在大自然界幽静的山林间、溪涧畔、泉水边,以松涛,清风相伴,体现文人雅致的情趣 。这种风尚至今让我们倍感神往,饮茶达到一种精神境界 。品茗论禅,吟诗作文,尽得饮茶之趣 。明清许多画家就是以此场景为题材绘画 。
取竹炉汲水煮茗,明代文人雅士品茗,对水是很讲究 。谢肇淛《五杂组》言:“闽人苦山泉难得,多用雨水,其味甘,不及山泉 。”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对泉水要求是:清、寒、甘、香四个特点 。碧山上人用太姥山的山泉水烹太姥佳茗,饮后清爽甘甜,回味醇和,让人心神舒畅 。
明代广东佥事,州人林爱民《梦游太姥》诗:“一僧辟谷可旬日,煮茗只向石底烧 。”僧人辟谷修炼可十几天不进食,只饮茶水 。林祖恕《天源庵访碧山上人》:“竹间风吹煮茗香,户外柑橙枫柏赤 。”明代诗人郑邦祥太姥山诗:“清溪激齿松泉滑,古洞烹茶瓦鼎寒 。”明代太姥山寺院饮茶还是用瓦鼎之类器皿“煮”或“烹” 。谢肇淛《五杂组》言:“古时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 。今之茶惟用沸汤投入,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 。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 。”明代废除团饼茶,普遍使用散茶冲泡饮茶 。散茶冲泡过程包括:洗器、煮水、温壶、洗茶、置茶、注水、分茶等步聚 。各地饮茶方式又有所区别,太姥山地区品茗方式经过唐宋的发展,到明清形成比较成熟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盛行于文人和寺院僧人中 。
明清时期茶已溶入百姓生活中,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成为当地民风民俗的组成元素 。七月初七,七夕节案桌上供品有茶、新鲜水果、五子(桂园、红枣、茶生、桃仁、豆子),焚香祭拜,乞巧、乞子、乞美好婚姻 。然后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吃水果、玩乞巧游戏 。老人去逝丧礼灵座供品除饭、菜外,还要一杯茶,一盏酒 。盖新房上樑、压樑物品中也要有茶叶,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