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真学堂弟子】?张鸿睿?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描述道:“骤雨松声入鼎来 , 白云满碗花徘徊 。”这说的便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宋代茶百戏的前身 。?昨天 , 我跟着妈妈来到广州茶博会 , 听了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老师的一堂茶文化课 , 受益匪浅 , 因为叶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我们穿越古今 , 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叶老师是一个面容憨厚和善的中年人 , 黝黑的面孔 , 两颗闪亮有神的眼睛 , 透出一种精气神 。当紫烟袅袅上升、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的香气之时 , 叶老师便开始为我们展示“茶百戏”这种我们从未曾见过的神奇技艺 。?首先 , 叶老师在一个大木碗中 , 放入磨好的茶粉 , 先加点开水 , 再用一根细长的小木勺快速搅拌 , 使水和茶粉充分调和在一起 , 这个步骤叫“调膏” 。?紧接着 , 在注入适量的开水后 , 叶老师便开始用一个如刷子头般的竹茶具——茶筅不断搅拌、击打 。这看似平常的上下回旋翻腾的动作 , 却充满了大学问——使用茶筅的要点在于“手轻筅重 , 指绕腕旋” , 这样做 , 可以使茶粉里面富含的果胶充分接触空气 , 而化作茶汤表面浮起的一层茶沫(即沫浡) 。击打得越久 , 泡沫就越丰富 , 沫浡也就能在茶汤表面停留得越持久 。看着沫浡如凝固的浪花一般一层层堆叠 , 我的心中充满了好奇 。?终于打出了一层厚厚的茶沫 , 老师缓缓把深棕色的茶糊倾入桌面上一个如圆月般的茶盘中 , 让茶汤平铺开来 。?色如土 , 凝如泥 , 平静的表面下正酝酿着高潮的到来 。?随即叶老师使出了他的绝活——在小茶勺上沾了点清水后 , 如蜻蜓点水般 , 轻轻地、慢慢地 , 用小茶勺在茶糊表面的茶沫上 , 画出了一道白色的优美的弧线!全场瞬时惊呼起来 。?这是由于水稀释了表面的由果胶和茶粉组成的茶沫 , 与下面的水和部分茶粉融合在一起后 , 形成了这样一种奇观——这个步骤 , 叫做“破膏” 。?接着 , 便是叶老师的艺术创作——他在茶沫上自如地画着流畅的线条 , 又撒上了几瓣花瓣和叶子 , 再撒上几撮茶粉 , 俨然成为了一幅美丽的抽象画!这不正是北宋陶谷所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 , 禽兽虫鱼花草之属 , 纤巧如画”的神奇景象么??叶老师招呼着大家都前来轮流作画 , 在大家兴致勃勃的你一笔、我一划中 , 很快茶沫表面大部分都变成乳白色了 。这时叶老师挑起一点棕色的茶沫 , 往乳白色的茶沫上轻轻一抹 , 便又可以重新再画了——这叫做“贴膏” 。全场不禁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这不断的破膏、贴膏之间 , 一幅幅艺术品在叶老师的“笔”下诞生——寥寥数笔 , 就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山水;轻轻几划 , 就勾画出坚韧不拔的苍竹;缓缓行笔 , 就勾勒出工笔画般的花鸟虫鱼;刷刷几下 , 一幅狂草竟俨然现于眼前……那白色的茶沫 , 如卷云 , 如白浪 , 变幻出无数美丽画面——这盘小小的茶沫中所容纳的画面仿佛是整个世界 。?看到这里 , 我发现叶老师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更是一种艺术的融合与升华 。?现在 , 我才知道宋代的茶百戏 , 也叫做“斗茶” , 就是比谁的茶沫更持久 , 谁的茶画画得更好 。这真是一种妙趣横生的、神奇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比赛 。?最后 , 叶老师将茶汤分与我们众人品尝 , 大家把表面上的那层茶沫轻轻挑起 , 舀入嘴中 , 一入口 , ?那茶沫酥酥的 , 带着茶特有的苦涩 , 又带点甘味 , 这是何等令人陶醉的享受啊!?见识茶百戏 , 品味茶沫味 , 感悟茶文化 , 穿越古今 , 畅游中国茶文化长廊 , 这妙趣横生的体验茶文化之旅令人终生难忘啊!
推荐阅读
- 茶诗:寓言诗
- 中国人的喝茶方法
- 茶文化是一种“懒文化”
- 若冰类玉的越瓷茶碗
- 三鹤六堡茶产地
- 夏天多喝普洱茶就对了!
- 碧潭飘雪是红茶还是绿茶
- 菊花茶泡水的功效 枸杞菊花茶的作用及禁忌
- 什么用于中和茶汤使之浓淡均
- 竹叶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