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脑脓肿的病因是什么耳源性脑脓肿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方案是怎样
一、耳源性脑脓肿的病因是什么耳源性脑脓肿系指中耳感染侵入颅内引起的脑脓肿,是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多并发于胆脂瘤型 中耳炎。脓肿多位于颞叶,小脑次之,位于其他各叶者以及多发性脓肿甚少 。耳源性脑脓肿为各种颅内并发症之较多见和最严重者,临床特点主要是在中耳炎基础上出现发热,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定位症状,脑CT扫描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病预后差,早期及适当的治疗常能降低死亡率 。
脑脓肿的形成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一)局限性脑炎期:脑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以后部分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许多小液化区 。
(二)化脓期:液化区融合,形成脓肿 。
(三)包膜形成期:一般3~4周后,脓腔周围由肉芽组、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细胞形成包膜 。包膜各处厚薄不一,包膜周围的脑组织水肿 。脓肿继续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可产生定位体征 。若向附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溃破,形成严重的脑室炎和脑膜炎,甚至引起致命的暴发性脑膜炎 。若颅内压明显升高,脑组织发生移位,则形成脑疝,颞叶脓肿常发生小脑幕切迹疝,小脑脓肿则以枕骨大孔疝多见,可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而迅速死亡 。
二、耳源性脑脓肿的症状体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病程中,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神志迟钝、表情淡漠、嗜睡、脉缓等表现,虽尚无定位体征,应考虑到脑脓肿的可能,抓紧进一步检查确诊,必要时请神经外科协同诊治 。
(1)前驱期:为时数日,有寒颤,发热,脉速,有时有呕吐和头痛 。
(2)潜伏期:历时数周,多无明显症状,可有头痛、低热、全身不适 。精神状态不正常、消瘦或便秘等 。
(3)显著期:低热、食欲不振;剧烈头痛、恶心和喷射性呕吐,视神经**水肿,脉缓,脑膜刺激征,表情淡漠、嗜睡,最后昏迷 。颞叶脓肿可出现命名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对侧偏瘫 、同侧偏盲,对侧锥体束征等;小脑脓肿可出现同侧肢体肌张力减退,Romberg氏征阳性、共济失调、轮替运动障碍、中枢性眼震、过指试验阳性 。
(4)终末期:多因脑疝或脓肿破裂,引起脑室炎及弥漫性脑膜炎 ,高热、昏迷或突然呼吸心跳停止 。
三、耳源性脑脓肿的相关检查脑脊液蛋白定量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
颅脑CT检查 颅脑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颅脑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头颅CT是一种检查方便,迅速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新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楚的显示颅脑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 。因而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总体上讲,CT对人体硬组织的显像要比软组织的更好 。头颅CT检查对于颅内、颅骨、头皮的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包括外伤、肿瘤、炎症、血管病变、中毒、变性和代谢性疾病等) 。
电测听 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记录因声音刺激而在听觉系统诱发的电位变化的方法 。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
四、耳源性脑脓肿的治疗原则及预防【耳源性脑脓肿的病因是什么耳源性脑脓肿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方案是怎样】(1)手术治疗:若病情允许,无明显颅内高压症和定位体征,可先行乳突探查术 。术中如发现鼓窦盖、鼓室盖或乙状窦骨板有破坏,应扩大至正常界限,暴露颞叶及小脑硬脑膜,发现脑脓肿可疑征象时,经乳突腔做脓肿穿刺;若病情危重,有脑疝危象时,可先钻颅穿刺抽脓,待颅内压降低后再做乳突手术;若脓肿包膜较厚,经反复穿刺无效,或多房性脓肿,应请神经外科处理,开颅摘除脓肿 。
(2)足量、合适的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 。
(3)注意支援疗法及水与电解质平衡 。
(4)颅内压升高时,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出现脑疝或脑疝前期症状时,及时抢救 。
本病常与其他耳源性颅内并发症同时发生,治疗中如忽视处理耳病,常导致死亡或脓肿复发 。本病多因中耳炎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所致,因此,患者应切记:1.患有中耳炎应经正规检查,明确是否属于有危险的“胆脂瘤型”2.因耳道本己狭窄,切勿相信“江湖医士 。而将不溶性药粉喷入里面,一旦药与脓液结成硬块堵塞耳道,脓液无法流出,则侵入颅内,铸成大错 。本病病情重,遇此类患者应速送医院治疗 。